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安徽胡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07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山] 太平(黄山区)胡氏源流(人物类)

[复制链接]

452

主题

590

帖子

287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877

特殊贡献勋章终身成就勋章踊跃发帖勋章原创先锋勋章资料贡献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15 09:48:4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胡宁生 于 2017-5-15 09:53 编辑

作者:胡丰炘

1、胡裕南迁太平(黄山区)

    太平谭家桥、三口两镇都知道“胡裕和白茶”的故事。胡裕是太平胡姓入迁始祖,隋炀帝大业年初年,他得知黄山(当时叫黟山)产白茶,可延年益寿,命时为工部尚书的胡裕考察。胡裕发现今三口、谭家桥交界处真有大片白茶(现在仍有),可山民据以为生,一朝成为皇家御品,则山民何以堪!于是胡裕挂冠隐遁。


    时炀帝失政,天下大乱。胡裕和时为姑孰(今当涂)太守的长兄胡福一起从来咸阳迁居黄山。哥哥胡福迁屯溪篁墩。

    胡裕迁居今黄山区三口镇尚书岭(此处原名无考,胡裕居处后渐有此名,后人口聚众,改名尚书里)。

    据太平仙源《城南胡氏家谱》载:胡福五传至学公,迁婺源清华,又七传至七七公渠迁泾县,其后世居龙坦。

    胡裕二传仁公,三传松公,四传邦公、珲公。邦公迁宏潭(今黟县),为宏潭胡始祖。

    胡珲公为唐玄宗开元、天宝翰林院学士,从尚书岭移居谭家桥罗村之碧山,其故居遗址,后世一直完好保存,2011年安徽电视台拍片存档。

    从得姓始祖妫满公起,胡福、胡裕二公已是第五十九世。胡珲为六十二世,六十六世之应祚公迁弦歌,即今黄山区郭村,今郭村有两个胡村,都是应祚公后裔。

    六十六世之开祚公迁龙门,成为龙门胡一支;后八十三世之福一公迁龙门四甲,为龙门四甲胡始祖;八十三世之实翁公迁龙门,为龙门六甲、八甲、九甲胡始祖。
    又八十二世之福庆公由仙源城南迁龙门,为龙门漆园里胡、八甲胡之一支始祖。


    七十五世之灿公宋末元初从碧山迁至仙源城南,七传至八十二世之周保公。
    清康熙前,福、裕二公后裔都是联宗修谱,因明代胡姓人丁繁茂,故康熙年改为分宗修谱。仙源城南胡小宗修谱,太平胡姓的碧山、郭村、龙门等都小宗修谱,但昭穆辈序诗却是统一的。仙源城南胡小宗康熙年修谱,根据原联宗统谱,断为八十二世之周保公为仙源城南胡之一世祖。
2、乾元己亥谱序

    胡裕公,名禄,裕是字。他隐居之尚书岭,在三口镇正西偏南方向的黄山之麓,离今之龙裔公墓和黄帝祭祀广场约在三里路以上,不超过五里。虽是山坡土路,可通小车、中巴。我专去踏看过,现住人户不多,大多数巳在两里路外新村居往。

    很可贵的是,当地人异口同声说胡裕造拱桥的古迹。桥在尚书岭老村口山涧上,桥南头是一座古庙,现存庙基。桥为青石拱桥,宽近四米,长近六米,涧深可一丈五,俗称“尚书桥”或“胡裕桥”。现在路通涧北,故桥只掩映左树木笼罩、藤蔓缠绕中,但很坚固完好。从这里经今风景水库、福固寺遗址前小路约十五里,即到谭家桥镇罗村之碧山的村口。
    碧山风水极佳。胡珲故居在村南,座南向北。南为“来龙山”,源于“夫子峰”,一条平岗,故名“卧龙山”。风水讲左青龙,右白虎。故西为左,青龙取雄势,有“夫子峰”如巨笔插天,东为白虎位,平阔为佳。
    源于夫子峰的凤溪,东西贯通全村,经村水口桥——“绿柳桥”,注入龙溪,北向经迄溪桥,入注麻川。


    “绿柳桥”南北向,单孔跨在凤溪上,泛红色花岗岩石砌就,桥腰两边大碗口大的阳文楷书“绿柳桥”三个大字。虽经风蚀,仍较清晰。
    当年李白访胡珲,是从桥北头过桥到桥南头向人打听胡珲的,故胡珲就在桥南头骑路盖了“问余亭”。桥南头只有三米多宽,便是“来龙山”嘴,“问余亭”靠“来龙山”的一边,供有韦陀护法神,联曰:“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上人”。
    “问余亭”中一边刻有李白赠联:“溪水流声十里,笙歌从地出;山峰拱秀千年,图画自天开。”
    胡珲答联:“绿柳桥边山径,青莲马上诗机”。
    此二联明、清宁国府志,太平县志均有载。
    “问余亭”千年维系不倒,而拆于“文革”,2015年重建于桥上,让路于机动车。胡珲在桥北头西北不远,建有太白书院,供子弟读书。
    “绿柳桥”经皮尺丈量,长八米多,宽五米多,离水面6.4米。村北是源“夫子峰”的平岗,名“踏马岗”,相传胡珲常陪李白在此练马故名。岗西头有胡浑专李白下榻的三间两进“太白”。有精美的石雕,1952年失修倒塌,庵址尚在。宁国府志载“胡珲墓在碧山”。村人指说就在“踏马岗”东头,在“绿柳桥”或胡珲故居址处看,约百米之遥。
    村人又说,凤溪夹岸,历代相传桃柳成一荫。可见李白《山中问答》之“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是写碧山之实的。
    胡珲故居址离“绿柳桥”约三百米。经皮尺粗量,开间有六十米,进深五十四米,平面纱帽形,粗略目测约两千平米。
    “卧龙山”石砌三米多高石墙防塌。门前有丈宽大路,隔路有直径十七米的半月形塘,即李白赞白鹇鸟“照影玉潭里”的玉潭。
    下句“刷毛琪树间”的琪树。据村中老人说,潭边原有一棵树,绿叶红果。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被人用铁丝箍死了。
    《全唐诗》引李绛注李白诗,证明实有琪树,绿叶纷披,年年结果,一年果绿,二年果碧,三年果红,故满树挂有绿、碧、红三色果,故像香榧树一样,被称为“公孙树”。村中老人说的虽不具体,但基本形象却近乎《全唐诗》之注。可惜碧山这棵千年宝树。
    在进入新世纪后的二轮修志中,谭家桥罗村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从未见过的李白的一首诗《访胡珲》:
    “千重云水万重山,谁识胡公隐此间?饲得珍禽足娱老,白云如海任飞盘”。
    对于李白诗集和李白研究,这首诗的发现,意义都不算小。诗境既符合罗村、碧山,又很符合李白的诗风和心境。
    李白访胡珲,是胡氏入迁太平后,胡珲在他的五世高祖,即福、裕二公之父胡乐陵公所修的“胡氏统谱”基础上,修订迁太平以后的“胡氏宗谱”。恰巧李白来访,即送李白白鹇一对,博得李白写了谱序。
    李白因安史之乱爆发,满怀救国抱负,为玄宗小儿子永王李璘谋划,却遭到当了皇帝的玄宗的大儿子李亨的镇压。五十九岁了还充军夜郎,幸亏路上遇赦。回采石而经黄山(此时“黟山”已改名“黄山”),李白访胡珲就在这次。他俩原来翰林院同事又好友,分隔十六年后,在唐肃宗李亨称帝的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六月间来到碧山,为胡珲修迁太后的第一部“胡氏宗谱”写了谱序。这一年干支纪年是“己亥”,故序名为《乾元己亥谱序》。时在该年的阴历“秋七月上浣”,即七月上旬。乾元是唐肃宗年号。
    《乾元己亥谱序》刊存仙源城南《胡氏家谱》卷一。
3、中华胡姓始祖胡公妫满


    周昭王十年(公元前986年)正月十五日,享寿82虚岁。妁满公首建都城城墙,行德政,崇教化,选贤任能,承舜帝之德政,效武王之仁风,深得民心拥戴与列国敬仰,而非穷兵黩武以强大,于百多大小诸侯国中,而列位十二大诸侯国之一,并非神话,实乃仁德所致。周武王分封列国,大小共一百多个,而陈国不大,虽不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列,但众多小诸侯国破吞并,陈国也是小国,而能存立60O多年,实是我始祖妫满公仁德深厚。
    古人德高且寿考者,皆备受崇敬,妫满公受周王室追谥为胡,即是德高寿考(长)之意。于是妫满公获人敬称为“陈胡公”、“胡公妫满”。陈为国名,胡为追封的谥号,其子辈于是分别以陈、胡为姓。妫满公是陈、胡二姓共同的得姓始祖,故陈、胡二姓异姓同宗,也是同姓同宗。妫满公之一子名“申公犀"的,是正式使用”胡”为姓的第一人。妫满公原有虞、妫等姓,为陈国开国之君后,其名“满”,也有子辈用以为姓的。陈国立国六百多年中,其子孙辈中因各种原因而另取姓的有四十多个,如田、袁等。故陈、胡、虞、妫、满、袁、田等姓,都是异姓同宗(源),也可叫同姓同宗(源)。
    妫满公永安地在陈国国都“陈”,今河南淮阳市区中一个风景区,新世纪初,淮阳市斥资一千余方元,把妫满公永安地建为“陈胡公公园”(陵园),供人瞻仰、休闲。我中华胡姓得姓于胡公妫满,敬为始祖,也同是虞舜帝、周武王之后裔。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452

主题

590

帖子

287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877

特殊贡献勋章终身成就勋章踊跃发帖勋章原创先锋勋章资料贡献勋章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5-15 09:49: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胡宁生 于 2017-5-17 08:50 编辑

4、仙源城南胡氏
    清康熙年修谱,由福、裕二公后裔联修统谱,改为分小宗分修家谱。虽分宗修谱,但从太平当地各小宗昭穆世系辈序诗用字,清咸丰六年避太平天国军屠戮之劫难外逃而近年回太干寻根的太平胡姓后裔示证的不完整的辈序诗看,可知全太平胡姓都是一致的。我属仙源城南胡小宗,故只略知城南胡们大略情况。
    宋末元初,一世祖胡周保公生二子,名真一、真二。真一后世不繁,或迁或没。真二名百英公,在元代,精研《易经》,生四子,均以《易经》命名,依次为:复亨,行宁一;临亨,行宁二;泰亨,行宁三;谦亨,行宁四。以此为城南胡四派(即四大房)。在元末明初。复亨宁一公派不旺。临亨宁二公曾为明驻外大使,但为人低调,不事张扬,性好隐居。后世一般。
    泰亨宁三公在朱元璋占据皖南为吴王时,因精《易经》而为贡生。大明初建,明洪武帝召问对策,泰亨以“十二策”对答,洪武帝十分器重,因贡生而补授“进士”,为“贡补进士”,委以督管钱粮重任。因大明初建,云南不宁,又负云南一府之命,参与靖边。因独力请缨突围求援,被叛军俘,骂贼不屈而殉难,归葬龙门。其身世事迹入录《安徽通志》,供“乡贤祠”。
    谦亨宁四公,是百英公续配所生,奉母居麻村,克己事母至孝,得皇恩赐“春晖堂”额旌表,墓在麻村仰山虎形。
    宁一、宁二、宁三、宁四为三世,子孙以宁三、宁四派最为繁荣,到五世、六世、七世、八世。明弘治、嘉靖肘,仙源城里,有北门里胡家大门里、大水关以北、羊角山以南的胡家园,是胡姓聚居处;整个城南,从仙源南门桥以南直到今103省道以南的农田,在清咸丰前,都是胡姓族居地,包抬麻村。明嘉靖年间为有序管理,正月十三至十五三天花灯大庆,将城里、城南族姓排序轮管,所排二十四大姓,唯我胡姓独重三回,可见明时仅仙源一地胡姓之旺。
    从明前期开始,麻村宁四公一派,每年元宵花灯大庆,独出四青、四黄八条龙灯。三天大会,八条龙灯随灯会,每姓祠堂都到,每到必出奇彩——在祠堂大天井四角大柱上表演一青一黄双龙盘柱,成为一绝技。1946年元宵节,为纪念抗战胜利,还能出四条龙。
    说明太平胡氏历史兴旺,还有一个事实。清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天国石达开部企图从太平往东直通苏州打开通道,支援占领苏州的杨秀清,遭到当时太平县令欧阳藜照率八百壮士在兴村白沙岭狙击。八百儿郎怎抵石达开部之古隆贤数方悍卒?欧阳县令和八百仕士全部殉难。太平因此遭到太平天国兵十厂悍卒屠村报复。当时全太平近三十万人,除逃难的外,大部被杀,最后只剩三万多人。而与欧阳县令共同殉难的八百壮士,我胡姓子弟就有七百零一人,占殉难者八分之七。由此可见,清咸丰那场大却前,我太平胡氏族人在仙源即我城南胡氏族人何等繁盛!
    随欧阳县令殉难的仙源胡氏子弟的七百零一位名录,现存黄山区档案局。
    仙源“城南胡”周保公一派,以周保公为一世,现已到二十五世了,我是周保公二十一世孙“宁四公派”,是得姓始祖胡公妫满的一百零三世孙。
5、逐步规范的取名
    中国人起名字是逐步规范的。上古时秦汉时,名多单字,一般看不出人际关系中长幼尊晚。例如曹操、曹丕、曹植,他们间的父子、兄弟关系,从名字上看不出耒。就是到了唐代,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李元霸,他们的名子也不能反映彼此关系。到了宋代,巳开始有注意,例如苏轼、苏辙。宋元之时,巳普遍注意名子和人际的关系。
    以我仙源城南《胡氏家谱》为例:同代人的名子,或以某个字统领,或以某偏旁部首的字作标志,以标明同代兄弟关系。但仍有个问题,特别是偏旁部首的字,都习惯常用的字,不愿用生僻的,或感觉不舒服的字。这又有问题,上下不远的世系,名子出现相同或相重现象。例如家谱上就有上下四代相撞,曾祖与曾孙的名子,就有同偏旁部首的字,不能正确表示世系关系。到了明代,昭穆辈序的标记问题提上了日程,修谱要编写辈序诗。辈序诗一般是四言句或五言句,一首四句,也有六句、八句或更多的,表述本姓本宗的心愿的。有了辈序诗,名子统一由辈序字统领,世系辈序就清楚了。
    我仙源城南《胡氏家谱》开始排辈序诗,是清康熙间修谱,由主修人大学者胡泉(胡白水公)编写的。他遵二世祖百英公,三世宁三公崇尚《易经》传统,他自己也是《易经》大师。于是他依《易经》卦名,编了五言二十字一一“咸观渐有豫,同履益丰升。家恒师萃大,鼎济晋乾中。”到民园19年(1930)修谱时,又续了十个字:“谦巽人随泰,明孚兑覆临”,共三十字。目前,发展快的,一般“师”、“萃”了。
    白水公修谱时,启用辈序诗的字以命名,是自周保公笫十三世孙开始“咸”字辈的,不光城南胡照此办理,全太平胡姓各宗也都照此办理,就是太平各宗外迁保持联系的,也都照此办理。
    有一点说明,太平胡姓发祥地碧山胡,是从周保公为一世为标志的对应世系往下十五世,开始启用“咸”字辈的。例如:我是“丰”字辈,“同”字辈是我的曾祖辈,离世已久,可碧山现在仍有六、七十岁的“同”字辈在,相当于我的父母辈。
    又,太平话“升”、“新”同音,凡名叫“胡新x”的,其实就是“升”字辈。
6、太平仙源城南《胡氏家谱》名序简介
    太平仙源城南《胡氏家谱》,最早源于太平胡姓入迁始祖胡裕公之曾孙胡珲首修《胡氏宗谱》。而宗谱则是珲公根据其高祖胡乐陵公所修《胡氏统谱》而来,故今天我们仍很清晰地看到从得姓始祖妫满公以下单线直系的繁衍脉络。
    胡珲因是唐玄宗翰林院学士,有条件看到唐太宗时普遍修的宗族谱牒和皇家修的《氏族志》,自然胡乐陵公修的《胡氏统谱》,皇家也有收藏。适逢安史之乱爆发,珲公回到家乡碧山,得以修谱。又恰逢李白来访,于是有了来太平后始修之谱由李白执笔的第一篇谱序,名《乾元己亥谱序》。因有拙作《李白访胡珲之研究》和《太平(黄山区)胡氏源流》作了说明,此处从略。
    以下几篇简介,可能是联宗统谱之序了。
    南宋理学大家朱熹作《乾道辛卯谱序》。乾道是宋孝宗年号,辛卯是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兹将该序关于福、裕二派情况原文录后:
    “阅及宗谱,备查胡氏根本,方知出自舜之后代。武王克商,寻舜后而封妫满于陈。以后生齿渐繁,星居分野,在先多住咸阳。及裕公、福公南渡,迁于徽、宣之问,碧山、清华乃其始迁也。复迁浙之龙泉绍湖等处,闽之崇安等处,江、广之西北庐陵等处,并池、太、秣陵一带诸宗,皆一脉流传者。向仕于汉者固多,刚公、广公其杰出者,实有名于当代。仕于唐者甚众,学公、珲公其最高者,一与李克用并功,一与李白友善,后访至于其家,赠诗而作谱序,故胡氏修谱自此始矣。”
    再看明代嘉靖三年修谱,由江西吉安人、新科状元罗洪先写的《嘉靖甲申谱序》(公元1524年)中的一条信息:“裕之后,常侍公松,太邑之胡所由始也。”“常侍”是魏一晋以来皇帝面前跑腿办事的官,全名叫“散骑常侍”。这条信息不完善。万历三十四年修谱,状元任翰林院修撰,南京人焦弘写的《万历丙午谱序》,为罗洪先写的作了说明:“曰松,曰学,为常侍,剿反寇功不让于单骑。”胡松、胡学都是常侍官,在剿灭反寇中都立有功劳。
    另外,明代还有几次修谱,请人写的谱序,或简略,或雷同,就从略了。以上的简介,庶或对隋末唐初,福、裕二公从咸阳南迁黄山地区的主体情况,有了一个粗线条的界定了。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安徽胡氏宗亲网 ( 皖ICP备10204315号-1 )  

GMT+8, 2024-11-1 07:57 , Processed in 0.108789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