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胡氏宗亲网,胡姓的精神家园

标题: 安徽无为县【积善堂】濡湏胡氏专帖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9-18 17:06
标题: 安徽无为县【积善堂】濡湏胡氏专帖
此贴转自老论坛,作者:胡志忠

安徽无为县檀树棵马厂(濡湏胡氏)续修总谱序:
问当阅史而考胡为有虞氏之后周武王封胡公满於陈以备三恪为周陶正逐以?为姓则胡氏之得姓自此始为远汉有安公聚徒於白虎山相如徒之以授受经学讲学。唐有杲公开佳会於香山乐天交之以绘图尚齿逮乎。宋有宿公累世公卿晋陵名族。又有瑗公治齐论事体用明经或教育或联吟或隐逸或?宦名卿学士不乏伟人然遥匕华在胄远而难稽不。
我祖宗一公之前家谱记录之。族谱先祖像顺序如下:胡满公.方平公.双湖公.云(輋?)公大写打不出来.
我始迁祖:宗一公.
二世祖进士仕凤公.后面略
三世祖耆隐友聖公.后面略
四世祖儒士尚德公.后面略
五世祖儒士应试公.应虎公.应麒公.应鹿公.应?公.后面略
六世祖文奎公.后面略
七世祖光先公.光炯公.皇恩钦赐官服像.后面略
八世祖太学生德秀公.德宽公.皇恩钦赐官服像.后面略
九世祖府经?大举公.太学生大双公.例贡生大敏公.太学生大仁公.布政司理问大树公.太学生大怡公.都是官服像.后面略
十世祖儒士曰谦公.太学生曰禄公.太学生曰?公.太学生曰邦公.太学生曰顺公.处士曰清公.都是官服像.后面略
十一世祖太学生世徤公.太学生世恩公.太学生世模公.儒士世湘公.世依公.世泽公.世镜公.静亭公.世锡公.世?公.世广公.世陆公.世科公.世山公.都是皇恩钦赐官服像.后面略
十二世祖一顺公.太学生一璋公.一鼇公.一有公.一贯公.登仕佐郎献廷公.一培公.处士一圭公.一武公.太学生一杰公.一心公.例贡生一洲公.一寿公.一福公.都是皇恩钦赐官服像.后面略
十三世家旺公.家裁公.家舜公.家齐公.家友公.家泰公.武痒生占鼇公.儒士子祺公.家华公.都是皇恩钦赐官服像.十四祖附贡生永清公.承长公.都是官服像.
?号是大写字又不认识打不出来.后面略
始迁祖宗一公以下字派:仕友尚应文.光德大曰世.一家承先志.万嗣必永昌.积善源自远.荣名庆祚长.安邦定基业.宏伟兆瑞祥.
上届家谱续修于民国四年,今修出谱于2001年,安徽无为县濡湏胡氏宗谱,宗族简谱介绍:积善堂,安定郡的由来如下:曾记得二尺多长四角整齐长方形的一对金丝灯笼,悬挂在我胡氏宗祠门前额下的两旁,上面标写堂堂皇皇的六个大字,迎面一方是积善堂,朝祠堂一面是安定郡,凡花甲子以上的人都知道这是胡氏堂名灯笼。
我胡氏发源地归纳起来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河南淮阳,一个是安徽阜阳,这两支胡姓长期不断的繁衍融合,是当时人口最多的中心地;至汉时,四方迁移,其中远去甘肃境内的胡建一族,到隋初,这一族繁衍,成安定一带望族(安定即今甘肃省固原县),据(吉安胡氏考)又有一支于五代南唐时由醴陵德善乡(今湖南省东部)进入吉州(今江西省吉安),这一支是我胡氏后支子孙衍生的来源。
谱牒上面的记载资料:
胡公满后代人中如汉代之重臣胡广,明朝之开国将军胡大海,我族既是胡大海这一支。历史变迁,沧海桑田,家谱中确凿可考的奉宗一公为我族之一世祖,由此而启绪,瓜迭绵延,一担箩挑来濡北,十分春色到皇图寺。宗一公于公元1452年出生于徽州婺源,明朝中叶宗一公为避战乱由婺源迁至安徽无为县北乡皇图寺侧而卜居,享年60岁。德配昌氏,生子三:长曰仕龙,次曰仕凤,三曰仕琳,在皇图寺百余年后人丁兴旺,五世祖弟兄有九:应试,应天,应命,应召,应藻五公留居祖地,而应鹰,应虎,应麒,应鳞四公分迁无为县赵家段,倪家楼,檀树柯,龙王庙等地;三建祠宇,均遭拆毁,最后一次建祠于无为县西郊檀树柯马厂;而今规模宏伟之祠堂虽不复存,但胡氏马厂为原祠故址人皆知之,我姓人口众多,约6000人儿女于一根。

胡志忠0565-6315316  13956673139
胡志根0565-6369858
胡志荣0565-6338656
族长胡先玉0565-6369132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9-18 17:07
无为檀树棵马厂濡湏胡氏民国四年谱序:

遗民耳,亦尝细阅,徽志有方平先生精通易理,得朱子正传,方平之子双湖先生,善读父书,讲学弗倦,以及炳文先生笃志紫阳之学,著四书通,并易春秋解,世称云峰。复又伸公,登第后累迁国子司业,知无为军,有德政,此数子者理学源渊,儒林望重,皆婺源人氏,真徽派也。而积善堂之胡氏聚族于斯,或即伸公之解组羁濡,爱临湖山水之胜,云礽繁衍,甲于一乡,然与否与?今当华乘续修,乞余一言以弁其首,余愧无董狐之笔,司马之才,遂不揣谫陋,泚毫而为之。
  序
  时   民国四年岁在旃蒙单阏孟之月   榖旦

  清增貢生候選訓導世     愚弟  湯源溥    頓首拜撰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9-18 17:08
转载资料:

三恪备荣封,家乘渊源溯妫汭;双湖锦世泽,文人甲第振淮川。

华林胡氏源于公满长子:申;清华胡氏源于公满次子:丹;致三国胡奋,胡奋侄子炎为龙川胡氏和金紫胡氏同宗共祖。
胡一桂大德元年1297年为【清华胡氏宗谱】作序时提到我族自唐散骑常侍有黄墩居清华,子八人支分散处,寄居列郡,各自为宗。------  一桂为常侍十二世孙。明代【新安名族志】“胡-梅田”条中记载“出清华常侍公后、十二世曰一桂”。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9-18 17:08
清华胡氏与安定胡氏同属于十八世义公之子,十九世秀公后代繁衍为清华派,城公后代繁衍为安定派

江西婺源清华胡氏先祖世系图为:
阏父(周陶正)-胡公满-丹(满次子)-孟阳-洽 -思-道-高昌-季符-昭-犨-孟戊-傅-君已-变-孟龙-灵朔-义-琇-伯奇-叔善-(计宁-可宁-友宁-仕宁)-(元善-元素)-凯-谨-从吉-炤- 殷-安-刚-宠-广-康-权-逝-质-橼-仍-伋-湘-怀-平-荫-顒-伏-琳-乐陵-(福-杲-裕)-伸-炼-瞳-(珍-学)-(遵-崇-绚-文-武- 愈-润-庆)[三公(迁居考川)-四公(迁居德兴)-七公(迁居长饶)-八公(迁居江州)-十公(迁居泗州)]
清华胡氏源于胡公满次之丹,与安定胡氏同源,安定胡氏始祖城公与清华胡氏祖琇公乃亲兄弟。
据是谱,周阏父为陶正,生子满。满封国于陈,溢胡公,后裔遂以谥为姓。满传六十一世,有胡伸者,唐时因避兵乱,迁居歙县黄墩,为新安胡氏始祖。伸孙学,登咸通九年进士笫,官至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文德二年致仕,由黄墩徒居婺北清华,是为清华胡氏始祖。
学公父瞳公生十四子,学公生八子,如今清华胡氏已遍及安徽地区

明经胡氏“积善堂”的由来:
胡植诚宗亲的芷胡园资料:
2008-08-10 18:08      
    明经胡氏胡斗元,字声远,少孤,从朱小翁 学,得《易》、《书》之传,精于易学,授徒50余年,门人弟子遍天下。他认为“乾”专言性善,“坤”兼言善不善,这都是性情所致。“乾之善世无及己,坤之 积善吾蔗几勉之”,并自号勉斋。他常以“明经胡氏”为荣,临终前嘱托诸子说:我家为明经胡氏子孙,你们要力学积善,不要做有辱祖宗的事情。元贞元年 (1295)去世,年72岁。门人俞洪等私谥为孝善先生。其墓有“孝善先生之墓”的题词。
以上就是明经胡氏“积善堂”的由来典故。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9-18 17:08
"李改胡"家族

    历史上赐姓李很多,使李氏光大,然而也有李姓改作他姓者,明经胡氏即是李改胡姓而又名人辈出的一个家族。天秸元年(904)八月,朱全忠杀唐昭宗,第二年唐昭宗的遗腹子李昌翼出生,在徽州婺源考水被一个叫胡三的人收为义子,改姓胡。昌翼长大后,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中明经科及第,故其后裔称明经胡氏,因其是李姓后裔,明经胡氏忌与李氏通婚。明经胡氏人才辈出,最著名的有二支,即宋元时期的婺源胡炳文家族和近代绩溪胡适、胡雪岩家族。

(一)婺源胡炳文家族

胡炳文字仲虎,号云峰,生于1250年,卒于1333年,享年八十三岁。胡炳文是李昌翼第十四代孙。李昌翼的第七代孙胡绍为宋仁宗嘉褚年间进士,曾任郯县主簿。胡绍三子即胡伟、胡级、胡伸。胡级、胡伸兄弟二人同登进士第,胡级官至金部郎中,胡伸官至国子司业,迁知无为军,有德政。胡伸亦以文学知名,据《宋史·文苑·汪藻传》记载:时人为之语日:"江左二宝,胡伸、汪藻。"胡伸从弟胡侃,也登进士乙科,曾试为县宰,不久即去官隐居数十年,自号柳湖居士,著有《胡氏家室棣华集》。
胡伸传至第三世为胡允济,迁居婺源郭东集贤里。胡允济以学行推择为乡校正。胡允济子胡师夔从朱熹的从孙朱洪范学《易》,胡师夔子胡斗元也从朱洪范学《易》、《书》等经书,并授徒五十余年,弟子遍天子。胡斗元也以经学传家。胡斗元之子即胡炳文,是元朝文学家、教育家。胡炳文幼好学,年方十二,夜读不辍。禀承家学,有志于潜心朱熹理学,上溯伊洛,以达洙泗渊源,凡诸子百家、阴阳医人、星历术数无不推究,成为元朝一代学术宗师,四方学者来访者众多。曾任信州道一书院山长,后调兰溪学正,未赴任。其侄建明经书院,他又任山长,亲自讲授程、朱之学。其所作诗文名盛一时,诗不失雅韵,性灵时露;杂文平正醇雅,世称"云峰先生"。著作有《书集解》、《春秋集解》、《礼书纂述》、《大学指掌图》、《五经会义》、《尔雅韵语》、《启蒙五赞释》、《四书辨疑》等。《四库全书》收入《云峰集》十卷、《周易本义通释》十二卷、《纯正蒙求》三卷、《四书通》二十八卷。其子侄辈人胡念祖、胡振祖、胡光祖、胡德祖亦以儒传世。
胡炳文之后有徙居歙县之地者,明末人胡渊自称胡炳文之后,入清后,绝意不仕,与同邑江德元等在紫阳书院讲学,年七十而终。
胡伸子胡搏在南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登进士第,胡伸又一子胡持于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也登进士第,官至通判南康军。胡持之孙胡自厚也在南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中进士。胡自厚子胡贡元、胡知先皆为太学中舍生,胡贡元子即胡次焱,与胡炳文是族兄弟,于南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中进士,官至贵池县尉。1275年元兵人贵池,胡次焱奉母归乡里,在其族人胡淀所建明经书院教书。胡次焱诗文由其族孙胡琏搜辑成十卷,名曰《梅岩文集》。


[转帖]“明经胡”之“七哲名儒”   
明经胡氏自唐末在婺源考川发祥,由于始祖胡昌翼“倡明经学,为世儒宗,尤邃于《易》”,故后嗣皆有重教崇儒之风,世以经学传家。宋、元期间,孕育出七位声名藉甚的理学名儒,他们分别是:“八世丁派胡伸,十二世戊派胡方平,十三世壬派胡斗元、己派胡次焱、戊派胡一桂,十四世壬派胡炳文,十五世己派胡默”,世称“七哲名儒”。这里,根据史料的记载,简介如下:
    胡伸 字彦时,号环谷。为明经八世儒祖。幼颖悟,年十四随兄胡伋游学杭州,月试辄先出且数居首。教官命移案就察之,问所用事,应对如响。苏文忠公闻之,遣鞍马召与语,甚见叹异。后入太学,与同郡汪藻齐名,时人语曰:“胡伸汪藻,江左二宝。” 绍圣四年(1097年)与兄胡伋同登进士第,授颍川教授。元符二年(1099年),召为太学正,进博士。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迁秘书丞著作佐郎,与修《神宗日历》及《礼书》。崇宁四年(1105年)除右正言;数月,以亲嫌改符宝郎,迁辟雍司业。后以直谏谪监杭州楼店务,继知无为军;在任为政慈恕,民绘其像于学宫。著有《四书解义》、《胡氏棣华稿》、《尚书注》等,其所著书经诸书,明永乐十二年上命刊入《四书五经大全》,颁行天下。
    胡方平(1223—1278) 字师鲁,号玉斋。为明经十二世儒祖。从学于黄幹之门人董梦程、沈贵瑶,“研精易旨,沉潜反复二十余年”,尽得朱子易学之传。著《易本义启蒙通释》2卷、《外翼》4卷、《易余闲记》诸书行于世,学者称为“玉斋先生”。
    胡斗元(1224—1295) 原名梦季,字声远,号勉斋。为明经十三世儒祖。师朱文公从孙朱洪范(号小翁),得《易》、《书》之传,精于易学,授徙50余年,学生遍天下。门人俞洪等私谥其号为“孝善先生”。
    胡次焱(1229—1306) 字济鼎,号梅岩,晚号余学。为明经十三世儒祖。少孤贫,母氏策励以学,劬书不辍,博览强识,魁江东。宋咸淳四年(1268年)登进士第,授官贵池县尉。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至贵池,郡帅张林以城降,次焱守节不屈,以母老脱身归家,以《易》教授乡里终。著作有《梅岩文集》10卷、《四书注》、《唐诗绝句附注》、《文公感兴诗注》等。其《梅岩文集》,明嘉靖间由其族孙胡琏搜辑,胡琏外甥潘滋校刊并序,卷首为《雪梅赋》,末卷为与友人赠答往来之作,收入《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从创作上来看,胡次焱诗作的思想和风格都继承了陶渊明的传统,但又不简单地模仿陶诗,而能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形成自己的特点。最能体现胡次焱创作思想和风格的代表作,莫过于《媒问嫠》和《嫠答媒》二首。他以媒劝嫠再嫁、而嫠答问守节的形式,象征地表达了有人劝其仕元,而其决然不应的思想品格和精神面貌。“妾命青叶薄,妾心顽石坚”,是诗人这种思想的高度集中表现。
   
    胡一桂(1247—?) 字庭芳,号青甫,又号双湖居士。为明经十三世儒祖。颖悟好读书,受父《易》学。年十八,领景定甲子(1264年)乡荐。入元(朝)不仕,退而讲学,远近师之。《续通鉴纲目》称他与休宁陈栎“皆以讲明道学见重当时”。著有《易本义附录纂疏》15卷、《易学启蒙翼传》4卷、《诗集传附录纂疏》20卷、《十七史纂古今通要》17卷、《人伦事鉴》、《历代编年》等书行于世。
   
    胡炳文(1250—1333) 字仲虎,号云峰。为明经十四世儒祖。自幼颖悟,“庭受父训,禀承家学”。十二岁时,常夜读不辍,父母恐其累成疾,不让他学得太晚,而他依然不改初衷,用衣服蔽住窗隙之光,瞒着父母继续挑灯终夜默诵。稍长,“笃志朱子之学,上溯伊洛,接洙泗渊源”,并对“诸子百家、阴阳医卜、星历术数靡不推究”,使之终成元代一派学术大师。至大三年(1310年),族弟胡淀建明经书院,胡炳文代山长,以教四方来学,“东南学者宗之”,夸其“彬彬有儒风焉”,咸称之为“云峰先生”。延祐中(1314—1320),他被荐为信州道一书院山长。后调兰溪州学正,未赴。胡炳文所在的元代,虽然“朱子之学”被“定为国事,学者尊信,无敢疑贰”。但真正不为科举功名计,而醉心于义理,有志于阐发“朱子之学”的士人,却为数不多,正如胡炳文给汪古逸的信中所说:“年来老成凋谢,时文愈盛,而古学寝衰,……浓郁于文公之学者,百无一二。”同时,在此时期内,“朱子之学”本身也未能得到光大发扬。揭文安公称:“圣人之学至新安朱子广大悉备。朱子既没,天下学士群起著书,一得一失,各立门户,急奇取异,附会缴绕,使朱子之学翳然以昏然。”这就是说,朱熹亡后,因朱门弟子体会不同,“朱子之学”的真谛已难以明了。在这种学术背景下,胡炳文以固守“朱子之学”为宗旨,以订正“异论”自任。《元史》载:“余干饶鲁之学,本出于朱熹,而其为说多与熹牴牾,炳文深正其非,作《四书通》,凡辞异而理同者,合而一之;辞因而指异者,析而辨之,往往发其未尽之蕴。” 《四书通·邓文原序》则说:“戾于朱子者,删而去之。有所发挥者,则附己说于后。如谱昭穆,以正百世不迁之宗。”《四库全书总目》亦云,胡炳文所作《四书通》对于“刊本先后之差,亦悉加考证。其于一家之学,用心亦勤且密矣。”由此可见,胡炳文在继承和发挥“朱子之学”方面,是付出了艰巨劳动的。因此,元代理学大师吴澄说:“有功朱子,炳文居多。”胡炳文一生著述甚丰,有《周易本义通释》12卷、《五赞通释》8卷、《春秋集解》、《大学指掌图》、《五经会意》、《四书通》26卷、《四书辨疑》、《性理通》、《尔雅韵语》、《纯正蒙求》3卷、《杂礼纂述》、《云峰笔记》、《云峰诗余》、《云峰文集》10卷、《孟子通》14卷、《论语通》10卷等。寿八十四卒,集贤院劄谥“文通”。
   
    胡默(1296—?) 原名维申,字孟成,号石邱。为明经十五世儒祖。尝授学于族父胡云峰,尽得其传。创建“石邱书院”于考川村之南,以居学者。尝客徽州府城郡帅家,刚毅典雅,有馆阁气味。遇乱,不屈贼而死。所作有《石邱诗文集》,师山郑先生为之序。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9-18 17:09
转贴《新安理学与易学》
郭振香
  
    新安理学是宋元明清时期以徽州(古称新安,包括今安徽省黄山市和江西省婺源县)籍理学家为主体而形成的一支地方理学流派,这一流派奉祖籍徽州婺源的朱熹为开山宗师,以维护继承、发扬光大朱子学为宗旨。新安理学具有鲜明的学派特色,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对易学的重视和研究。
  在新安理学形成的南宋时期,与朱熹齐名的程大昌(徽州休宁人)就著有《易原》和《易老通言》。朱熹对《易老通言》推崇备至,称赞此书“立言之旨奥博,非先儒思虑所及。”(《新安学系录》卷五)大约100多年后,徽州又出现了一位“精研《易旨》,沈潜反复二十余年”(《宋元学案》卷八十九)的理学家胡方平(徽州婺源人)。他著有《易学启蒙通释》2卷,此书主要阐释朱熹《易学启蒙》之旨,多引朱熹门人及后学之说进行诠释。值得称道的是,胡方平的易学研究还成了家学。其子胡一桂生而颖悟,好读书,尤其精通于《易》,著有《周易本义附录纂疏》15卷、《易学启蒙翼传》内外两篇。无独有偶,另一位新安理学家胡炳文(徽州婺源人)的易学研究亦受益于家学,其父胡斗元,跟从朱子的从孙朱小翁得《书》、《易》之传。胡炳文自幼好学,长大后潜心于朱子之学,著有《易本义通释》12卷,其解说以朱熹的《周易本义》为依据,采诸家之说互相发明。
  元末明初的新安理学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陈栎(徽州休宁人)、朱升(徽州休宁人)和郑玉(徽州歙县人)。陈栎为新安理学大师,他为了维护朱子之学的纯真性,一生勤苦,著述不辍,留下许多书、传、纂、疏,其中包括《读易编》。朱升曾受学于陈栎近20年,深得陈氏器重,他十分注重读书,于五经皆有旁注,而《易》尤详。郑玉平生虽对《春秋》用力最深,却有“天地一《易》也,古今一《易》也,吾身一《易》也”的慨叹,并著有《周易大传附注》。
  明中后期,王学兴盛,新安理学内部出现分化,阵容逐渐萎缩。其间虽有程日童(徽州休宁人)编纂《新安学系录》16卷,但终究无法挽救新安理学衰落的命运。戴震“皖派经学”的创立,标志着新安理学的终结,这一终结同时隐含着易学研究的凋零迹象。在戴震丰厚的学术著作中,易学研究可谓沧海一粟,只有在他的《经考》与《经考附录》中,才论及到易学,而且多是征引前人注解,按语微少。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在戴震所援引的寥寥数人中,就包括了朱子、程大昌、胡一桂、胡炳文四位新安理学家,由此可管窥到戴震哲学中挥不去的新安理学余韵。
  《周易》虽有“群经之首”之誉,然《易》之难治,可谓学者共识。那么,为什么新安理学却形成了重《易》治《易》的流派性特征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派传承的自然演进。就朱熹来说,他虽认为《易》于六经,最为难读,但其一生对《周易》的经传注述并没少下功夫,除了平日讲学,同朋友、学生书信来往中常论及《周易》以外,还同蔡元定合编了《易学启蒙》,并独撰了对后世影响较深的《周易本义》。新安理学既以发朱子学为己任,当然也要将朱子易学一脉传承下来。二是《周易》主流精神与徽州生存环境的契合。徽州地处万山丛中,山多地少的地理环境限制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拓展。在这样艰苦的生存环境中,《周易》“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大生”精神无疑是对徽州人的最大鼓舞。三是理学家自身勤苦自励的品格。或许是由于艰苦的生存环境的锤炼,多数徽州人都养成了坚忍弘毅、奋发向上的品格。史载程大昌十岁便能成文,成年后因苦于两汉以来《易》义之纠纷至甚,所以作书以贯通之,苦力思索,四年而成《易原》。胡炳文自幼嗜学,父母恐其成疾,欲阻止其学习,他便用衣服遮蔽窗户缝隙,终夜默诵。程直方竟能做到读书十年不下楼。新安理学家共有的勤苦自励的品格是他们精研典籍特别是易学的内在动力。
  在形式上,新安理学家治《易》不仅继承了朱熹“取经文本义”的释《易》原则,而且发扬了“既不废取象学说又注重义理”的解《易》风格。在内容上,新安理学家对《周易》“开物成务”的本旨给予了特别关注。朱熹指出:“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乃《易》之“大意”。郑玉在《周易大传附注序》中说:“《易》可前知,所以洁净精微之教而示人以开物成务之道也。”胡方平认为《易》“上足以赅太极之理,下足以济生人之事。”(赵吉士《寄园寄所寄》)聚焦于《周易》“开物成务”之本旨,新安理学家著书讲学,孜孜不倦,为易学在徽州地区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积善堂诗
年代:【宋】 作者:【晃冲之】
星次朝当赦,龙符夜改元。
忽传优老诏,周及庶臣门。
细札颁殊礼,陪封锡异恩。
大酺堪一笑,束帛不须论。
缅想吾守盛,恭惟母德尊。
孝忠兼仲子,辞翰竞诸孙。
掖诰金鸾润,宫衣翠翟温。
万钱宾客贺,五色帝王言。
谖草开新夏,蟠桃属旧樽。
曲迎团扇度,舞接采衣翻。
冰下看鱼尾,霜边见笋根。
英声彤管在,绘事画屏存。
有客依同性,逢人问故园。
淹留惊伏腊,俛仰丑晨昏。
本文来自: 八斗诗词大库

宋;晃冲之 积善堂诗
来源: 作者: 晃冲之

我家得姓自卫史,文王之照钟厥美。
西京御史府大夫,父慈子忠不惜列。
至今墓上无曲棘,颍川岁时虔庙祀。
中原丧乱厌风尘,南渡不及渡辽水。
晚惟道武揽英雄,巡东之晃同兴起。
世封颍川刺济州,子孙婵媛冠剑伟。
唐有贤良如汉初,名动集贤为学士。
是时海内图书家,一晃未让张与李。
忠实文华入本朝。三祖百孙同一体。
中祖颍川袭远封,东祖西祖复于济。
自从决策罢兵来,平进不厌百寮底。
即今门户益衰微,揽古怀今情曷已。
上恩坱圠播无垠,宿莽心存春藿靡。
漳州有母行百龄,疏封钿服明光里。
夫人眼力尚针缕,拜恩不易从稚齿。
初惟夫人有子贤,曰此布护敢不俾。
何劳梦帝血面论,进以微诚动旒{戾犬换房}。
华堂白发喜更新,即看青袍子高第。
寿斝千场日未央,膝下曾玄扶且倚。
中眷有孙不能鸣,东眷孙文刊烨炜。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9-18 17:09
无为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无为县是安徽省巢湖市下辖的一个县,2006年被安徽省列为12个享有省辖市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试点县市之一。全县总面积2433平方公里,人口140万,辖23个乡镇。
目录 [隐藏]
1 释名
2 建制沿革[4]
2.1 古代
2.2 近代
2.3 现代
3 文化
3.1 庐剧
3.2 饮食
4 名人
4.1 古代
4.2 近代
5 行政区划
6 注释


[编辑] 释名
《元史·志第一·地理二》[1]中记载
“无为州,中。唐初隶光州。宋始以城口镇置无为军,思与天下安于无事,取“无为而治”之意以名之。”
亦有传说[2][3]认为:曹操与孙权在濡须(无为古地名,即今裕溪)一带交战。曹操数次东进,均不能成功,叹道:“此无所作为之地也”。无为因此得名。

[编辑] 建制沿革[4]
[编辑] 古代
春秋、战国时,无为县境属楚居巢。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属九江郡居巢县。
西汉高帝四年(前203年)属淮南国居巢、临湖、襄安县。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属庐江国居巢、临湖、襄安县。景帝四年(前153年)罢庐江国为庐江郡。
东汉初平四年(193年)属庐江郡居巢、襄安县。
三国时属吴庐江郡濡须。
晋太康元年(280年)属庐江群居巢、临湖、襄安县。咸和四年(329年)属豫州。太元(376年-396年)中,在县境西北侨置扶阳县。
南朝时,梁太清元年(547年)属南谯郡蕲。
隋开皇元年(581年)属庐州襄安县,县治在今巢湖市区东北2.5公里处。始设无为镇(今无城镇)。
唐武德三年(620年)以襄安县地置巢州,又在县境西北置开城、扶阳县。七年(624年)废开城、扶阳县,改巢州为巢县,无为镇属之。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置无为军,领巢县、庐江二县。熙宁三年(1070)析巢、庐江二县地置无为县。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无为军为无为路,属江淮行省。二十八年降为无为州,领无为、庐江、巢县三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无为州领巢县1县,属中书省。不久复属庐州府。
清雍正二年(1724年)无为州不领巢县,与合肥、舒城、庐江、巢县同属庐州府。

[编辑] 近代
民国元年4月,改无为州为无为县,仍属庐州府。
民国3年6月属安庆道。
民国17年废道,直属安徽省。
民国21年属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27年7月属第五专署,10月属第三专署。
民国29年4月属第一专署。
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开始在无为建立组织。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将无为发展成为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皖江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全县计有无为、临江、湖东、无南等4 个县行政区和1个准县级的江流行政办事处,隶属皖江行政公署领导。
解放战争时期,无为全境仍按照抗战时期区划一分为四,共辖21个区(镇),隶属皖西第四专员公署。

[编辑] 现代
1949年7月,无为全境的4个县级行政区正式合并,成立统一的无为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无为县始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
1952年1月属安徽省芜湖专区。
1965年7月复属巢湖专区。
2000年隶属新设立的巢湖市。

[编辑] 文化
[编辑] 庐剧
[编辑] 饮食
无为板鸭
严桥五香花生米
陡沟酥糖
[编辑] 名人
[编辑] 古代
米芾 书画家,崇宁年间(1102年—1106年)知无为军。
[编辑] 近代
戴安澜 练溪乡人。军人,抗日英雄
田间 羊山乡人。诗人
[编辑] 行政区划
2005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以后,无为县下辖19个镇, 4个乡[5]。
镇:无城镇、襄安镇、二坝镇、汤沟镇、陡沟镇、石涧镇、严桥镇、开城镇、蜀山镇、牛埠镇、刘渡镇、姚沟镇、泥汊镇、白茆镇、福渡镇、高沟镇、泉塘镇、红庙镇、赫店镇。
乡:鹤毛乡、洪巷乡、昆山乡、十里墩乡。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9-18 17:10
“明经胡氏”溯源2008-12-19 17:39       唐朝末年,大将朱温独揽朝政,时刻准备篡位。唐昭宗眼见李唐王室有亡国灭门之祸,偷偷把出生不久的太子李昌翼托付给亲信大臣胡三公。情况紧急,胡三公带着昌翼逃回婺源考川 (今安徽省上饶市婺源县 )老家,为避人耳目,三公将李昌翼改名胡昌翼,养为义子。 昌翼聪慧过人,成年后考中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明经科进士。当得知自己身世后,绝望伤心,遂隐居于考川,人称明经先生,其后裔因此被称为“明经胡氏”。为铭记改姓源流、不忘先人,明经胡氏历代家谱多有“胡李不婚”的祖训,翻检现存的“明经胡氏”家谱,的确很少见到胡李通婚的例子。 国学大师胡适,即是“明经胡氏”后裔,在其英文自传中也谈到,祖上并不姓胡,系由李姓改来。

清代道光六年(1826年),西递明经胡氏宗族制定了《西递明经壬派排行》百字歌:
圣世长清,兆锡嘉名;逢时辅赞,家学汝成;
懋德常宏,大文昭炳;笃志敦修,惟良仰景;
泰遇兴贤,建树必先;自新其本,敏秀联延;
书传卓立,朝宗元吉;洪庆有锺,寿高福积;
守道崇增,瑞云允升;咸思克济,祖述继承;
作式绍之,益徵厚泽;麟耀祥晖,凤鸣腾达;
百代同发。
如果以20年为一代进行计算,要完成这样一个千秋基业,大约需要2000年左右的时间。可100多年后,什么都变了。到民国初期,这个“百字歌”还是尊祖、敬宗、睦族的强力黏合剂。此后不久,就有许多人把它视为“封建糟粕”,古老的辈分秩序被一轮又一轮的“时尚”的名字淹没了。


你的字派:宗仕友尚应文.光德大曰世.一家承先志。
延征公50世
宗一公56世
胡志忠71世。
为什么志忠的字派与明经胡氏字派不同,就是因为“后来有许多人把它视为“封建糟粕”,古老的辈分秩序被一轮又一轮的“时尚”的名字淹没了”
现在,志忠需要解决的是宗一公是“朝”字辈何人之后?
上庄明经胡氏先祖“朝”字辈是胡朝益,又叫“锡公”。不知这样的理解可行否?
“延书传卓立朝宗”

胡传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补授台东直隶州知州,以知府在任候补,赏加三品衔,他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也都因此得到封赠,胡氏宗谱中乃大登其“诰敕”,以为无尚的荣耀。计有因胡传作官封赠其先人的诰命五道,文字都是刻板套话,味同嚼蜡,但今日青年难以见到此种妙文,故录其一道如下:
赠通议大夫胡瑞杰同妻氏诰命一道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嘉谟奕叶,允昭世德之殊宠,锡公朝益展曾孙之秀(按,此句疑有缺误),承新渥,用毂曩徽。尔胡瑞杰,三品衔在任候补知府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胡传之曾祖父,敦修无,垂教有方,种德开先,堂构益恢于来绪;诒谋裕后,箕裘克绍于前休。懿矩攸彰,恩施遂逮,兹以覃恩,赠尔为通议大夫,锡之诰命,於戏,四世其昌,久聚星德之庆,九泉可作,永承褒命之荣,国典膺,家风益振。
制曰:绥柔佐治,宠既被于外僚,贞顺垂休,恩聿推于内德。特敷惠泽,用播徽章。尔氏乃三品衔在任候补知府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胡传之曾祖母,肃雍可范,令善堪模,树慈训于后昆,爰著钟祥之德,传素风于彝叶,式彰贻谷之谋,允作母仪,频昭国典,兹以覃恩,赠尔为淑人。於戏,九重锡庆,邀丹诰之褒,四世承恩,并焕朱纶之色,勤宣令问,用阐幽光。
诰命光绪二十年八月十六日下    之宝

【题名】仁里明经胡氏支谱: 八卷,首一卷:[婺源]
【作者】(清)王吉人等纂修
【版本】清同治8年(1869), 木活字本
【居地】江西, 婺源
【堂号】?叙堂
【先祖/名人】始迁祖:[唐]胡昌翼; 先祖:[唐]胡三; 名人:[宋]胡伸; 名人:[宋]胡次焱; 名人:[宋]胡方平; 名人:[元]胡一桂; 名人:[元]胡炳文; 先祖:[明]胡彦诚
【摘要】参见清董桂敷修《仁里明经胡氏支谱》条目。卷首谱序、传记等,卷一至八行传。
【索取号】903181-184
【题名】仁里明经胡氏支谱: 八卷,首一卷:[婺源]
【作者】(清)董桂敷等纂修
【版本】清道光4年(1824), 木活字本
【居地】江西, 婺源
【堂号】?叙堂
【先祖/名人】始迁祖:[唐]胡昌翼; 先祖:[唐]胡三; 名人:[宋]胡伸; 名人:[宋]胡次焱; 名人:[宋]胡方平; 名人:[元]胡一桂; 名人:[元]胡炳文; 先祖:[明]胡彦诚
【摘要】参见清胡陆秀修《考川明经胡氏宗谱》条目。传至十六世孙彦诚,明洪武间复由考川徙仁里,是为仁里胡氏始迁祖。卷首序、传、墓图,卷一至八行传。
【索取号】915368-71
【题名】明经胡氏宗谱: 八卷,首一卷:[婺源]
【作者】(清)胡天望等纂修
【版本】清康熙59年(1720), 木活字本
【居地】江西, 婺源
【先祖/名人】始迁祖:[唐]胡昌翼; 先祖:[唐]胡三; 名人:[宋]胡伸; 名人:[宋]胡次焱; 名人:[宋]胡方平; 名人:[元]胡一桂; 名人:[元]胡炳文
【摘要】参见清胡陆秀修《考川明经胡氏宗谱》条目。卷首谱序、墓图、修谱凡例等,卷一至七行传。
【索取号】914940-46
【题名】考川明经胡氏宗谱: 八卷,首二卷:[婺源]
【作者】(清)胡陆秀等纂修
【版本】清道光9年(1829), 木活字本
【居地】江西, 婺源
【先祖/名人】始迁祖:[唐]胡昌翼; 先祖:[唐]胡三; 名人:[宋]胡伸; 名人:[宋]胡次焱; 名人:[宋]胡方平; 名人:[元]胡一桂; 名人:[元]胡炳文
【摘要】始祖昌翼,谱称本唐昭宗幼子,母何后,天皊元年生,避祸来婺源考川,遂冒义父胡三公姓。後唐同光年间,以《易》登明经进士。後世子孙散居新安诸邑,并遂安、淳安、乐平、鄱阳、浮梁、兴安、汉阳,乃远至贵州、云南者。世称明经胡氏,以别安定胡氏。是为明经胡氏统宗谱,以世居考川不迁者列於前,迁居者次之。卷首上札文、序、跋、梅砶诸论、凡例、总目、非宗冒祀、判断详文、捐输列名、六甲图、祖墓图等,卷首下各派墓图,卷一至八皆世系行传。宋胡伸、胡次焱、胡方平、元胡一桂、胡炳文等系出是族。
【索取号】926210-48

第 151 条记录
--------------------------------------------------------------------------------
【题名】明经胡氏续修宗谱: 不分卷:[婺源]
【作者】(明)胡瞞等纂修
【版本】明嘉靖23年(1544), 刻本
【居地】江西, 婺源
【先祖/名人】始迁祖:[唐]胡昌翼; 先祖:[唐]胡三; 名人:[宋]胡伸; 名人:[宋]胡次焱; 名人:[宋]胡方平; 名人:[元]胡一桂; 名人:[元]胡炳文
【摘要】参见清胡陆秀修《考川明经胡氏宗谱》条目。谱存谱序、墓图及宋胡次焱撰《论始祖》、《论姓氏》、《论过房》、《论称呼》等。
【索取号】911895-97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9-18 17:10
庆解释为喜;福庆,吉庆
《周易》中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其意思是说,积累善德的家族(人),后世一定有享不尽的福;如果不积累善德(积恶),那么后世必定遭殃。这句话是宣扬迷信中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关系,和后来佛教的前世修福后世享如出一辙。
下面是古人的解释,你可以看看: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又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参同曰:初正则终修,干立未可持。正阳翁曰:种麻即得麻,种黍即得黍。此皆言有因必有果,凡事谨之於始,自能全之於终也。盖天地间一切大小事物,皆有因果。善有善之因果,恶有恶之因果。为善者必有善报,为恶者必有恶报。为善者,善之因也;善报者,善之果也。为恶者,恶之因也;恶报者,恶之果也。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毫发不爽。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原是对联:
向阳门第春常在,
积善人家庆有余。
《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可以说是一种朴素的宿命论,教导人积德行善,意谓前人积德,后人沾惠。前人作孽,后人遭殃。
易经本身就是古人占卜的书籍,一种朴素的哲学。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9-18 17:11
【收集】徽州古村落——绩溪县上庄村(胡毓骅) (2008-06-29 21:29:46)
标签:水圳 胡氏 地理形势 水口 杨林 上庄 杂谈   分类:徽建漫谈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眼见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能忘。但愿花开早,能将宿愿偿。满庭花簇簇,开得许多香。”这是胡适写的《希望》诗,现在成了台湾著名校园歌曲《兰花草》的歌词。胡适从山中来,这山中就是皖南徽州绩溪的上庄。上庄位于绩溪县的西部,西接黄山区(原太平县),北与旌德县交界,南与歙县毗邻,距黄山风景区的直线距离仅20多公里;是一个一村邻四县的村庄。它“万峰回抱,一水环带”,中间一片开阔的盆地,四周环列着十座千米以上的山峰,像手指一样将上庄如明珠般托在手心。一条终年清澈见底的常溪河,从村边缓缓流过,滋润着上庄所在的芦昆常盆地。
  一、上庄胡氏是“明经胡”
  上庄又称八都,清时称上川。上庄村名的由来是相对于附近同属于“明经胡”的下庄(宅坦)而言。据说曾经有一位先辈从下庄外迁的胡姓后裔,回乡寻根问祖最后在宅坦续上了家谱。1941年因胡适而一度改名“适之村”,但是不久又恢复上庄原名。上庄是胡姓聚居之地,一姓一村。上庄除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旗手胡适的故里外,也是徽墨名家胡开文创始人胡天注的故乡。据《上川明经胡氏宗谱》记载,现在居住于上庄的胡氏宗族,始祖不姓胡,而是姓李,是唐朝昭宗皇帝李晔的小儿子,唐朝末代皇帝李 的弟弟。天祐元年(公元904年)的春天,企图篡位的梁王朱温,胁迫唐昭宗李晔,从长安迁都洛阳。迫于朱温兵权在握,昭宗不敢不从,只好听任他的摆布,带着皇族和朝中大臣向洛阳进发。昭宗一行经过河南陕州时,带有身孕的皇后何氏生下一个皇子。昭宗深知此去凶多吉少,便命皇后将此子用帝王衣物包裹,藏匿民间。昭宗身边的贴身侍卫歙州婺源人胡三,出于为皇室分忧,秘密将皇子带回家乡婺源考川(亦称考水),取名昌翼,改为胡姓。昌是吉祥平安的意思;翼是翅膀,是希望他能够平安地飞离虎口。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梁王朱温篡位,自立为梁朝,昭宗一家全部被杀,惟有昌翼一人幸免。昌翼成人后,于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考中明经科进士。胡三告知其真实身世。自此昌翼便绝意仕途,隐居于婺源考川,造明经堂讲学,人称“明经公”。为区别于其他胡姓,世称“明经胡”,俗称“李改胡”。
  二、上庄胡氏的宗族体系
  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昌翼长子胡延政任绩溪县令,后知严州军,敕封为中王,举家赐居绩溪胡里(今临溪乡湖里,宋代以前称通镇),其子孙世代繁衍,又自胡里分迁翬北、杨林和上庄等地。首迁上庄的始祖是二十世祖胡七二,胡七二以后的上庄行辈按千、贵、福、真、巽、祖,满、普、道、玄、永,元、文、志、兆、应,天、德、锡、贞、祥,洪、恩、毓、善、良排行。据《上川明经胡氏宗谱》记载:“吾族自三十六世以上,均无一定排行,祗以先取者为主;三十七世以下,始有天德锡贞祥洪恩毓善良等字,使人一诵而知行辈”,“旧谱中自天字行后,原有排行名20字,惟后10字近于生僻难用,故今为易定更增20字于后,共编成五言律诗一首,皆取通行习见之字,将来依次命名,庶使人一诵而知世数之尊卑焉,诗附于左:'天德锡贞祥,洪恩毓善良;明经承肇祖,世泽振同光;秉国思名彦,为邦有宪章;家庭敦孝友,继起衍宗长”。上庄胡氏宗谱中的这首五言律诗,是宗族为便于支丁取名而特别编制的一首歌谣,它保证了宗族子弟的昭穆世次明确不乱;寓意希望族人发扬祖先忠厚的美德,以保证宗族将来的兴旺昌盛。上庄的胡氏宗族自胡七二始迁上庄到现在,已经在上庄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七百多年,写下了不断创造的辉煌历史。

  上庄的胡氏迁居上庄以后,仍然保持着原有的宗族体系,聚簇而居,昭穆有序,组织严密;其宗法伦理,乃至饮食起居,冠婚丧祭等皆有定规,族规严明;宗谱系牒齐备,不断修续,一姓相传,数百年世系不乱。从族派结构来看,有宗祠、分祠、分支祠以及族房之分。上庄胡氏的宗祠分为三进,第一进称“仪门”,第二进称“享堂”,第三进称“寝堂”。“享堂”是进行祭祖活动和举行祭祀礼仪的地方;“寝堂”是供奉始祖和创建宗族时的数代祖先以及有功有德的祖先神主,这些“神主”永远供奉在寝室的神龛之内,永远享受后代子孙的祭礼和血食。还有一类没有什么功德的祖先的神主,则“五世则迁”,也就是说,玄孙死绝,高祖的神主即从宗祠里迁走。因为五服以内为亲,五服以外为亲尽。一般无功德的祖先的神主,亲尽之后,再继续供奉于神龛之中已无多大意义。上庄的胡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重修,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夏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光绪二年(1876)在胡适的父亲胡传(铁花)主持下重建胡氏宗祠,中厅的“叙伦堂”由当时颇有声威的经学大师名儒刘熙载书写一幅楹联:“五百年教沐新安,家礼秉成编,俎豆馨花先正范;卌(四十)一世派延唐室,明经始受姓,诗书遗泽后昆贤。”胡七二迁居上庄以后,传七世开始建立分祠———前门和后门。前门分祠称前门老屋,祠号“存根堂”,分祠祖是胡佛宗;后门分祠称后门老屋,又称“敬公祠”,祠号“笃庆堂”,分祠祖是胡满宗。此后又传两世至道字辈,上庄胡氏开始建立分支祠。由于前门一支繁衍式微,人丁不旺,一直未能建分支祠,至今也不过十余户,人口五十多人。后门一支则人丁兴旺,曾建有一分至七分等七个分支祠,分祠祖分别是胡道政、胡道福、胡道寿、胡道旺、胡道禄、胡道满、胡传广。后来由于五分、六分外迁,三分、四分失传等原因,现在上庄还有大分、二分和六分三个分支祠。大分的分支祠是“致公祠”,俗称“大分厅”(分支祠祖是胡道政);二分的分支祠是“景惠公祠”,俗称“二分厅”(分支祠祖是胡道福);六分的分支祠是“景恩公祠”,号“敦复堂”,俗称“六分厅”(分支祠祖是胡道满)。后门的分支祠中又以六分繁衍最快,如今上庄还流传着“六分管半村,都是草鞋兵”的说法。这是因为六分的人口多,后代主要在家乡务农,而大分和二分的子孙则以读书仕进和外出经商居多。胡适就属大分,胡开文的创始人胡天注是属二分。每个分支都以分厅(分支祠)作副中心,形成组团。组团之间有巷道相连,有分有合,整体协调一致。从道字辈开始,再传三世至元字辈,上庄胡氏又进一步析为一百零五房派,如元龄公派、元美公派、元当公派、元首公派等。胡适属元当公派,胡天注属元首公派。在清代中期,上庄一时分支祠林立,堂号繁多,号称千灶万丁,成为“李改胡”的一大旺族。据《上川明经胡氏宗谱》记载:“吾族在嘉道时,人可五、六千,居户鳞次,东连下碓杨林,南、西尽常溪,北濒后岸。”胡适在其口述自传中也说:“我们的村落(上庄)正与华南其他地区的村落一样,是习于聚族而居的。洪杨起事之前,我们聚居的胡氏一族总人口约在六千上下———当然也包括散屠各地经商的族人在内———大半务农为生。但是大多数家庭也都有父兄子弟在外埠经商的———尤其是在南京、上海一带。”

  三、上庄村的地理形势
  上庄村的地理形势,可用清代钦点翰林院编修、三品衔选授江南徽州府知府静海刘汝骥题赞:“竹竿峰前,山萦水聚;杨林桥旁,星布棋罗。”来概括,也可用胡适曾借用南宋诗人杨万里《桂源铺》诗:“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的诗句来描述。上庄的选址、发展和布局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风水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上川明经胡氏宗谱))上绘制的上庄地理形势图,称《绩西上川胡氏世居阳宅之图》,是按照风水学的原理绘制的。风水学的理论中如果屏弃其术数风水中非理性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部分,实际上就是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上庄在村落选址时,充分考虑了风水理论中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谐的因素。这是因为上庄所在的徽州地区地处万山丛中,山环水绕,地形复杂,适宜建宅居住的平地并不多见,在客观上要求人们在居住选址时慎之又慎,同时也为风水理论的推行提供了丰富的舞台。风水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它特有的环境模式,要求有山为依托,依山面水。简言之,就是一个后有靠山,前有流水,形局完整的地理单元。有人将其概括为“枕山、环水、面屏”。在“枕山、环水、面屏”模式中,“枕山”即“背山”、“靠山”,是一村的依托,村落就坐落于山麓地带,逐渐向外扩展。上庄的地理形势就与上述的情况基本相似。

  上庄坐落在绩溪县芦昆常盆地的西部,三面环山,北有大会山,西有南云尖和北云尖,南有贵人峰;源于黄柏凹(即黄蘖山)的常溪河,出山后会上金山之水流入芦昆常盆地,由西北向东南流至花楼山下汇北来之上溪(昆溪与芦水汇合后之称)称大源河。村落依竹根尖,傍常溪河而建,背靠大山,地势高爽,负阴抱阳,山环水绕,宛如太师椅状,整个环境构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势,上庄恰好处于中心的“藏风聚气”位置。所谓的“藏风”即挡风或避风,是风水理想模式的重要功能之一;所谓的“聚气”就是使周围良好的自然环境不致丧失。从自然属性来讲“藏风聚气”是确保一方水土的良好气候,不受外来寒气的侵扰,使这里物产丰富;从人文属性来说,“藏风聚气”则是宗族之气受封闭山水的庇护。这种封闭富足的山地阻挡了来自外界的干扰,为胡氏宗族的生存和后代的繁衍提供了极好的自然环境。但是,由于上庄背靠的竹根尖形似宝剑直插在村后,每条山脊如同寒光四射的剑刃,向外辐射着杀气,对上庄来说是大不吉利的,于是上庄的先辈就在村肉开挖仓屋塘和井镇邪,以仓屋塘和井的明镜作用制约竹根尖。民间相传:“池塘如明镜,制约竹根尖,清洗兼防火,护庄又利民。”奇怪的是,仓屋塘和井的塘井相距仅1米左右,但塘和井的水位不同,井高塘低。另外,井水还有化解积垢的作用。用井水泡茶,“色美清香,醒脑提神,解渴祛暑,明目清心,强身健体,能化解体内的各种结石。”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9-18 17:11
--  [转帖]“明经胡”之“七哲名儒”
明经胡氏自唐末在婺源考川发祥,由于始祖胡昌翼“倡明经学,为世儒宗,尤邃于《易》”,故后嗣皆有重教崇儒之风,世以经学传家。宋、元期间,孕育出七位声名藉甚的理学名儒,他们分别是:“八世丁派胡伸,十二世戊派胡方平,十三世壬派胡斗元、己派胡次焱、戊派胡一桂,十四世壬派胡炳文,十五世己派胡默”,世称“七哲名儒”。这里,根据史料的记载,简介如下:

胡伸  字彦时,号环谷。为明经八世儒祖。幼颖悟,年十四随兄胡伋游学杭州,月试辄先出且数居首。教官命移案就察之,问所用事,应对如响。苏文忠公闻之,遣鞍马召与语,甚见叹异。后入太学,与同郡汪藻齐名,时人语曰:“胡伸汪藻,江左二宝。” 绍圣四年(1097年)与兄胡伋同登进士第,授颍川教授。元符二年(1099年),召为太学正,进博士。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迁秘书丞著作佐郎,与修《神宗日历》及《礼书》。崇宁四年(1105年)除右正言;数月,以亲嫌改符宝郎,迁辟雍司业。后以直谏谪监杭州楼店务,继知无为军;在任为政慈恕,民绘其像于学宫。著有《四书解义》、《胡氏棣华稿》、《尚书注》等,其所著书经诸书,明永乐十二年上命刊入《四书五经大全》,颁行天下。

胡方平(1223—1278)  字师鲁,号玉斋。为明经十二世儒祖。从学于黄幹之门人董梦程、沈贵瑶,“研精易旨,沉潜反复二十余年”,尽得朱子易学之传。著《易本义启蒙通释》2卷、《外翼》4卷、《易余闲记》诸书行于世,学者称为“玉斋先生”。

胡斗元(1224—1295)  原名梦季,字声远,号勉斋。为明经十三世儒祖。师朱文公从孙朱洪范(号小翁),得《易》、《书》之传,精于易学,授徙50余年,学生遍天下。门人俞洪等私谥其号为“孝善先生”。

胡次焱(1229—1306)  字济鼎,号梅岩,晚号余学。为明经十三世儒祖。少孤贫,母氏策励以学,劬书不辍,博览强识,魁江东。宋咸淳四年(1268年)登进士第,授官贵池县尉。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至贵池,郡帅张林以城降,次焱守节不屈,以母老脱身归家,以《易》教授乡里终。著作有《梅岩文集》10卷、《四书注》、《唐诗绝句附注》、《文公感兴诗注》等。其《梅岩文集》,明嘉靖间由其族孙胡琏搜辑,胡琏外甥潘滋校刊并序,卷首为《雪梅赋》,末卷为与友人赠答往来之作,收入《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从创作上来看,胡次焱诗作的思想和风格都继承了陶渊明的传统,但又不简单地模仿陶诗,而能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形成自己的特点。最能体现胡次焱创作思想和风格的代表作,莫过于《媒问嫠》和《嫠答媒》二首。他以媒劝嫠再嫁、而嫠答问守节的形式,象征地表达了有人劝其仕元,而其决然不应的思想品格和精神面貌。“妾命青叶薄,妾心顽石坚”,是诗人这种思想的高度集中表现。

胡一桂(1247—?)  字庭芳,号青甫,又号双湖居士。为明经十三世儒祖。颖悟好读书,受父《易》学。年十八,领景定甲子(1264年)乡荐。入元(朝)不仕,退而讲学,远近师之。《续通鉴纲目》称他与休宁陈栎“皆以讲明道学见重当时”。著有《易本义附录纂疏》15卷、《易学启蒙翼传》4卷、《诗集传附录纂疏》20卷、《十七史纂古今通要》17卷、《人伦事鉴》、《历代编年》等书行于世。

胡炳文(1250—1333)  字仲虎,号云峰。为明经十四世儒祖。自幼颖悟,“庭受父训,禀承家学”。十二岁时,常夜读不辍,父母恐其累成疾,不让他学得太晚,而他依然不改初衷,用衣服蔽住窗隙之光,瞒着父母继续挑灯终夜默诵。稍长,“笃志朱子之学,上溯伊洛,接洙泗渊源”,并对“诸子百家、阴阳医卜、星历术数靡不推究”,使之终成元代一派学术大师。至大三年(1310年),族弟胡淀建明经书院,胡炳文代山长,以教四方来学,“东南学者宗之”,夸其“彬彬有儒风焉”,咸称之为“云峰先生”。延祐中(1314—1320),他被荐为信州道一书院山长。后调兰溪州学正,未赴。胡炳文所在的元代,虽然“朱子之学”被“定为国事,学者尊信,无敢疑贰”。但真正不为科举功名计,而醉心于义理,有志于阐发“朱子之学”的士人,却为数不多,正如胡炳文给汪古逸的信中所说:“年来老成凋谢,时文愈盛,而古学寝衰,……浓郁于文公之学者,百无一二。”同时,在此时期内,“朱子之学”本身也未能得到光大发扬。揭文安公称:“圣人之学至新安朱子广大悉备。朱子既没,天下学士群起著书,一得一失,各立门户,急奇取异,附会缴绕,使朱子之学翳然以昏然。”这就是说,朱熹亡后,因朱门弟子体会不同,“朱子之学”的真谛已难以明了。在这种学术背景下,胡炳文以固守“朱子之学”为宗旨,以订正“异论”自任。《元史》载:“余干饶鲁之学,本出于朱熹,而其为说多与熹牴牾,炳文深正其非,作《四书通》,凡辞异而理同者,合而一之;辞因而指异者,析而辨之,往往发其未尽之蕴。” 《四书通·邓文原序》则说:“戾于朱子者,删而去之。有所发挥者,则附己说于后。如谱昭穆,以正百世不迁之宗。”《四库全书总目》亦云,胡炳文所作《四书通》对于“刊本先后之差,亦悉加考证。其于一家之学,用心亦勤且密矣。”由此可见,胡炳文在继承和发挥“朱子之学”方面,是付出了艰巨劳动的。因此,元代理学大师吴澄说:“有功朱子,炳文居多。”胡炳文一生著述甚丰,有《周易本义通释》12卷、《五赞通释》8卷、《春秋集解》、《大学指掌图》、《五经会意》、《四书通》26卷、《四书辨疑》、《性理通》、《尔雅韵语》、《纯正蒙求》3卷、《杂礼纂述》、《云峰笔记》、《云峰诗余》、《云峰文集》10卷、《孟子通》14卷、《论语通》10卷等。寿八十四卒,集贤院劄谥“文通”。

  胡默(1296—?)  原名维申,字孟成,号石邱。为明经十五世儒祖。尝授学于族父胡云峰,尽得其传。创建“石邱书院”于考川村之南,以居学者。尝客徽州府城郡帅家,刚毅典雅,有馆阁气味。遇乱,不屈贼而死。所作有《石邱诗文集》,师山郑先生为之序。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9-18 17:11
楹联鉴赏(二)  
2006-9-13 来源:黟县地方志 作者: 被阅读727次  
(一)
笑哭到六七年,才建筑一栋书房,可见他无钱无势;
没去了数百载,能保存几间瓦屋,总算我有子有孙。
[简析]
    此联系黄石先生为自己书房“问梅花馆”所撰楹联。黄石(1880— 1953),字少牧,一字问经,又字肖牧。黟县黄村人,“黟山派”书画篆刻开宗大师黄士陵长子。能承家学,工篆刻,摹勒拓品,尤为佳妙。晚清秀才,随父游幕京师给拓彝器全形,分阴阳向背,逼近六舟。曾协其父为湖广总督端方拓编“陶垒吉金录”、“陶垒藏石录”。曾从政为官,先后五任江西永丰、南城等县县长,正直清廉,两袖清风。由于潜心金石,操刀不辍,66岁竞致眇去一目,自改名“了然老人”。
    “问梅花馆”是黄石挂冠归里后静养之所。黄石晚年又号“笑没”,故该联为“嵌名联”。上联从他人言:治学从政,折腾到67岁,才有归属自己的一间书房,是一无作为之人;下联从己说:尽管家产微薄,希望后代能珍惜其来之不易,妥为传承。
    联文质朴,口语化与乡间田园环境、恬淡静养生活相和谐;对仗工整,嵌名号与黄石治学严实、坦荡对待人生相应承。
(二)
十干衍派源流长,
七哲名家气象新。
[简析]
    此联为黟县西递村胡氏族祠“敬爱堂”门联。“敬爱堂”坐落于西递村中心,原为壬派胡氏仕亨公享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毁于火,明末重建,清初落成。因仕亨公子孙繁茂,渐趋昌盛,西递胡氏多属其后裔,于是“敬爱堂”遂扩建为族祠。  
    上联追溯胡氏非凡历史,源远流长。西递胡为婺源明经胡昌翼公五世孙胡士良迁至而成。明经胡传至四世孙令极公时,已有兄弟10人,继以天干名之各房,称曰“十干衍派”。胡士良排行老九,属壬派,故西递胡又称明经壬派胡氏。
    下联称赞胡氏后代名人辈出,宗族兴旺。七哲名家,是指明经胡氏在宋元期间的胡伸、胡方平、胡斗元、胡次焱、胡一桂、胡炳文、胡默等7位经学名家,其中胡斗元、胡炳文为壬派胡氏名人。原坐落西递村头梧赓桥旁建有“七哲祠”,即为纪念这七位胡氏大儒而建。
    联文简短,却道出西递胡氏,家族源远流长;追源思今,表现胡氏宗族面对辉煌之自豪。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9-18 17:12
胡玉斋先生方平  
  胡方平,号玉斋,婺源人。早受《易》于董介轩,继师沉贵■,精研《易》旨,沉潜反复二十余年,而后著书发明朱子之意。其言曰:「朱子言《易》,开卷之初,先有一重象数,而后《易》可读。《启蒙》四篇,其殆明象数,以为读《本义》而设者与!象出于《图》、《书》而形于卦画,则上足以该太极之理,而《易》非沦于无体;数衍于蓍策,而达于变占,则下足以济生人之事,而《易》非荒于无用,于是《本义》一书,如指诸掌也。」子一桂。

毅斋门人   
  胡玉斋先生方平(见上《介轩门人》。)  
  隐君范求迩先生启  
  范启,字弥发,一字求迩,□□人。博学穷理,沈毅斋高弟也。高尚不乐仕进。理宗末,尝征之不起。所着有《鸡肋漫录》、《管锥志》、《井观杂说》。  

玉斋家学  
  乡举胡双湖先生一桂  
  胡一桂,字庭芳,婺源人,玉斋子。生而颖悟,好读书,尤精于《易》。年十八,领景定甲子乡荐。试礼部不第,退而讲学,得朱氏原委之正。尝入闽,博访诸名士。建安熊禾去非方读书武夷山中,与之上下议论。归而著书,远近师之,号双湖先生。(百家记。)  

小翁门人   
  孝善胡先生斗元  
  胡斗元,字声远,婺源人也。受《易》学于朱子从孙洪范,学孝称为孝善先生。尝谓:「《干》专言善,性也;《坤》兼言善不善,情也。《干》之善世,吾无及已;《坤》之积善,吾庶几勉之。」(参《姓谱》。)

孝善家学   
  山长胡云峰先生炳文(附族子淀。)  
  胡炳文,字仲虎,婺源人。父孝善先生斗元,从朱子从孙小翁得《书》、《易》之传。先生笃志家学,又潜心朱子之学,上溯伊洛,以达洙泗渊源,靡不推究。(云濠案:一本云:「凡诸子百氏、阴阳医卜、星历术数靡不推究。」)仁宗延佑中,以荐为信州道一书院山长,调兰溪学正,不赴。至大间,其族子淀为建明经书院,以处四方来学者,儒风之盛甲东南。所居面山,世号云峰先生。着有《易本义通释》、《书集解》。《春秋集解》、《礼书纂述》、《四书通》、《大学指掌图》、《五经会义》、《尔雅韵语》等书。(修。)  

明经胡氏之七哲名儒:
http://www.chinawuyuan.com/cultur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79

安徽省黟县胡氏名儒:http://www.hzwhlyh.cn/showart.asp?art_id=485

斗元字元浩,靖安人。至正十年,领江西乡荐第一,下第,署鰲溪书院山长。
贼至靖安,掠斗元乡里,斗元以乡兵击败之。入县治,与潮海共图战守。及潮海被
执,贼胁之使降,斗元骂不屈。乃以土埋其腰,不死,又缚置暗室。斗元仆墙以出,
逃入深山,狂骂而死。

转贴《新安理学与易学》
          新安理学与易学
            郭振香
  新安理学是宋元明清时期以徽州(古称新安,包括今安徽省黄山市和江西省婺源县)籍理学家为主体而形成的一支地方理学流派,这一流派奉祖籍徽州婺源的朱熹为开山宗师,以维护继承、发扬光大朱子学为宗旨。新安理学具有鲜明的学派特色,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对易学的重视和研究。
  在新安理学形成的南宋时期,与朱熹齐名的程大昌(徽州休宁人)就著有《易原》和《易老通言》。朱熹对《易老通言》推崇备至,称赞此书“立言之旨奥博,非先儒思虑所及。”(《新安学系录》卷五)大约100多年后,徽州又出现了一位“精研《易旨》,沈潜反复二十余年”(《宋元学案》卷八十九)的理学家胡方平(徽州婺源人)。他著有《易学启蒙通释》2卷,此书主要阐释朱熹《易学启蒙》之旨,多引朱熹门人及后学之说进行诠释。值得称道的是,胡方平的易学研究还成了家学。其子胡一桂生而颖悟,好读书,尤其精通于《易》,著有《周易本义附录纂疏》15卷、《易学启蒙翼传》内外两篇。无独有偶,另一位新安理学家胡炳文(徽州婺源人)的易学研究亦受益于家学,其父胡斗元,跟从朱子的从孙朱小翁得《书》、《易》之传。胡炳文自幼好学,长大后潜心于朱子之学,著有《易本义通释》12卷,其解说以朱熹的《周易本义》为依据,采诸家之说互相发明。
  元末明初的新安理学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陈栎(徽州休宁人)、朱升(徽州休宁人)和郑玉(徽州歙县人)。陈栎为新安理学大师,他为了维护朱子之学的纯真性,一生勤苦,著述不辍,留下许多书、传、纂、疏,其中包括《读易编》。朱升曾受学于陈栎近20年,深得陈氏器重,他十分注重读书,于五经皆有旁注,而《易》尤详。郑玉平生虽对《春秋》用力最深,却有“天地一《易》也,古今一《易》也,吾身一《易》也”的慨叹,并著有《周易大传附注》。
  明中后期,王学兴盛,新安理学内部出现分化,阵容逐渐萎缩。其间虽有程日童(徽州休宁人)编纂《新安学系录》16卷,但终究无法挽救新安理学衰落的命运。戴震“皖派经学”的创立,标志着新安理学的终结,这一终结同时隐含着易学研究的凋零迹象。在戴震丰厚的学术著作中,易学研究可谓沧海一粟,只有在他的《经考》与《经考附录》中,才论及到易学,而且多是征引前人注解,按语微少。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在戴震所援引的寥寥数人中,就包括了朱子、程大昌、胡一桂、胡炳文四位新安理学家,由此可管窥到戴震哲学中挥不去的新安理学余韵。
  《周易》虽有“群经之首”之誉,然《易》之难治,可谓学者共识。那么,为什么新安理学却形成了重《易》治《易》的流派性特征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派传承的自然演进。就朱熹来说,他虽认为《易》于六经,最为难读,但其一生对《周易》的经传注述并没少下功夫,除了平日讲学,同朋友、学生书信来往中常论及《周易》以外,还同蔡元定合编了《易学启蒙》,并独撰了对后世影响较深的《周易本义》。新安理学既以发朱子学为己任,当然也要将朱子易学一脉传承下来。二是《周易》主流精神与徽州生存环境的契合。徽州地处万山丛中,山多地少的地理环境限制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拓展。在这样艰苦的生存环境中,《周易》“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大生”精神无疑是对徽州人的最大鼓舞。三是理学家自身勤苦自励的品格。或许是由于艰苦的生存环境的锤炼,多数徽州人都养成了坚忍弘毅、奋发向上的品格。史载程大昌十岁便能成文,成年后因苦于两汉以来《易》义之纠纷至甚,所以作书以贯通之,苦力思索,四年而成《易原》。胡炳文自幼嗜学,父母恐其成疾,欲阻止其学习,他便用衣服遮蔽窗户缝隙,终夜默诵。程直方竟能做到读书十年不下楼。新安理学家共有的勤苦自励的品格是他们精研典籍特别是易学的内在动力。
  在形式上,新安理学家治《易》不仅继承了朱熹“取经文本义”的释《易》原则,而且发扬了“既不废取象学说又注重义理”的解《易》风格。在内容上,新安理学家对《周易》“开物成务”的本旨给予了特别关注。朱熹指出:“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乃《易》之“大意”。郑玉在《周易大传附注序》中说:“《易》可前知,所以洁净精微之教而示人以开物成务之道也。”胡方平认为《易》“上足以赅太极之理,下足以济生人之事。”(赵吉士《寄园寄所寄》)聚焦于《周易》“开物成务”之本旨,新安理学家著书讲学,孜孜不倦,为易学在徽州地区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光明日报2003年6月10日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9-18 17:12
“明经胡”之“七哲名儒”明经胡氏自唐末在婺源考川发祥,由于始祖胡昌翼“倡明经学,为世儒宗,尤邃于《易》”,故后嗣皆有重教崇儒之风,世以经学传家。宋、元期间,孕育出七位声名藉甚的理学名儒,他们分别是:“八世丁派胡伸,十二世戊派胡方平,十三世壬派胡斗元、己派胡次焱、戊派胡一桂,十四世壬派胡炳文,十五世己派胡默”,世称“七哲名儒”。这里,根据史料的记载。

明经胡氏宗谱: 八卷,首一卷:[婺源]

家谱名:明经胡氏宗谱: 八卷,首一卷:[婺源]

作 者:(清)胡天望等纂修

堂 号:

先 祖:始迁祖:[唐]胡昌翼; 先祖:[唐]胡三; 名人:[宋]胡伸; 名人:[宋]胡次焱; 名人:[宋]胡方平; 名人:[元]胡一桂; 名人:[元]胡炳文

居 地:江西胡氏家谱 > 婺源胡氏家谱

版 本:清康熙59年(1720), 木活字本

摘 要:参见清胡陆秀修《考川明经胡氏宗谱》条目。卷首谱序、墓图、修谱凡例等,卷一至七行传。

转载引用:徽派文化历史人物;
http://bbs.fobshanghai.com/thread-1327051-1-1.html

1、明经胡唐末迁婺(婺源县考川)。
2、茶业为徽商经营的四大行业之一。徽州植茶始于南朝,唐代已成为全国著名的产茶区。862年,歙州司马张途在《祁门县新修阎门溪记》一文中记载,当时祁门县山上遍植茶叶,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靠业茶为生,每年二三月新茶上市,茶商云集。宋代徽商朱元经营茶业,遇蔡京改茶法,说其私贩茶叶有罪,因而下狱。元代敏人毕仁16岁便在庐州开设茶叶店,充当坐贾。其父毕天祥则每年运茶数百引,充当行商。坐贾与行商结合,获得商额利润,知名于时,明清是徽州茶商的鼎盛时期,清乾隆年间,徽商在北京设有茶行七家,茶庄百家以上,在津、沪开茶庄也不下百家。   这是湖南安化茶商胡英安定家族自祁门迁徙安化的主要线索。


清华胡氏源流介绍:
来源于:http://bbs.huizhou99.com/read.php?tid-27091-fpage-8.html
清华胡氏,习称“常侍胡”。
  一、婺邑古治概略
  清华,是婺源古邑治所在地。《徽州府志》、《婺源县志》记载: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士人洪真叛,以休宁回玉乡鸡笼山为巢穴,踞于歙、衢、睦三州之界,聚众活动于遂安、开化、休宁县地四百余里范围;朝廷发兵三年讨平后,为便于统治,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割休宁之回玉乡、乐平之怀金乡,正月初八日立婺源县,设治于清华。延至天复元年(公元901年),县治迁弦高镇(今紫阳镇),清华曾为邑城160余年。
  因其地控婺北咽喉,扼皖赣交通要冲,婺、浙二水于此交汇,故“吴楚舟楫俱集于此”,为“京省要津”。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胡升(国史馆编校)始撰《星源图志》记:时清华修街五里,列长寿、桂枝、安仁、仁寿四坊,沿街上下有九井十三巷。又有如意寺,唐开元间(713-740)建;宋徽宗钦赐“御书楼”,武翼大夫胡师礼建;方塘,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岳飞领兵掘。另有胡氏双阙,理学大师朱熹题曰:“唐室遥遥孝义门,屹然双阙至今存。当时泣尽思亲血,化作恩波遗子孙。”
  二、胡氏受姓由来
  胡氏受姓之源,根据《元和姓纂》等史料记载:胡氏出自妫姓,是舜王的后代。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后,封舜的裔孙妫满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建立陈国(辖境有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妫满逝世后谥号为“胡公”。公元前479年陈国亡于楚,故其公族有的即以祖谥号为姓,成为胡姓。
  上述所述胡氏受姓之源,与《清华胡氏统谱》所载一致。统谱中曰:“胡氏实自胡公满始,满封国于陈,以谥为氏。”又有文记:“…… 武王克商,封胡公满于陈,以绍舜嗣。其后,以国为氏者陈其姓,以王父谥为氏者胡其姓。”
  三、清华胡姓源流
  按《清华胡氏统谱》卷首《谱序》中记述:“我胡氏,……传至二十一世有曰计宁,以武略进身仕汉为车骑将军,景帝时封安定郡君,其子元善亦袭爵,故胡姓称安定郡者,从此而始也。”由于胡姓子孙在安定郡繁衍兴盛,族人遂以安定为郡望。“胡姓之后,历秦至汉渐以茂大,及唐宋而繁昌,棋布于天下。”对清华胡氏源流,旧谱在排列远祖世系时,尊虞舜裔孙阏父为一世鼻祖,其子胡公满为二世祖,……延至胡曈止,共六十三代。对胡曈其人,《清华胡氏统谱》载:“曈,又名炼,字叔明。仕唐为宣歙府尹,致仕家居(歙县)黄(篁)墩。后黄巢犯宣歙,公应诏起义,集壮士守御祁门,屡战克捷,取巢兵于宣歙境上,升为浙西节度副使。……有子七,一曰康,字寿康;二曰宁,字福宁;三曰仁,字聪仁;四曰宅,字广武;五曰惠,字靖惠;六曰珍,字茂珍;七曰学,字学辉。……光启中,公以子(胡)学有功于朝,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廪给二品。”
  胡氏迁居清华是在唐末,始迁者系胡曈第七子胡学。谱载“唐散骑常侍学公者,由黄(篁)墩徙居婺北清华,是为清华常侍胡始迁祖”可为明证。对胡学迁清华,《清华东园胡氏勋贤总谱》有更详明的记载,是谱曰:学公,字真翁,号东山,行十八。生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登郑从谠榜进士第。……官至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诏赐新安郡开国男,食邑三千户。文德元年(公元888年)致仕,由黄(篁)墩徙居古邑婺北清华,是为清华始迁祖。天祐丙寅(公元906年)卒。
  胡学选择清华,是因其“年十八时,侍父曈公游婺源通灵观炷香,道经清华,见其地址清溪外抱,形若环壁,群峰叠起,势嶂参天。曰:住此,后世子孙必有兴者。遂由古歙黄(篁)墩而徙居焉。”
  四、清华胡氏迁徙
  胡学自唐定居清华后,随着子孙的不断迁徙,其苗裔除在婺源本土繁衍外,转徙外埠者亦众多。明嘉靖辛亥(公元1551年),奉议大夫、南京通政使司参议吕怀曾说:胡学“生子八人,今徽州六属邑(歙、休宁、婺源、绩溪、祁门、黟)之胡氏,多为其后。”如:胡学第四子胡文,字延晖,官礼部尚书,生子五,第三子为太乙;太乙行十八,迁贵池塘港口,生子四,第二子为胡炎;胡炎,字子珃(绩溪龙川胡氏宗谱作“琰”),官散骑常侍,居青州漢(为“濮”字之误)阳县,恩赐田宅于(绩溪)华阳镇,后以龙川荆林里山水奇秀,因家焉。上述,足以说明清华常侍胡播迁的广泛。
  值得注意的是, 考水明经胡氏“七哲名家”中的胡一桂(字廷芳,号双湖),大德元年(1297年)为《清华胡氏宗谱》作序时,说自己是清华常侍胡的苗裔。其在序文中曰:“我族自唐散骑常侍由黄墩徙居清华,子八人支分散处,寄居列郡,各自为宗。……一桂为常侍十二世孙。”明代《新安名族志》“胡·梅田”条中,所载“出清华常侍公后,十二世曰一桂”证实了这一点。
  五、清华历代闻人
  胡氏定居清华后,“由是山水之精英,钟为豪杰之挺出,历唐而宋而元,以迄国朝,甲第蝉联,簪缨奕叶。”确实如此,历史上,胡氏经科举中进士者有17人,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员有12人。又有一些文士和“以道德显名当世,以隐德耽乐泉石者”。据民国《婺源县志》统计,清华胡氏22位文人留下传世著作有49部。仕宦如:胡德,明正德三年(1508年)中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监督福建、浙江粮运,宦官搜其箱,仅扇数把。后擢四川参议、云南参政,时云南土司官侵吞制盐户利达九年,户部使者拟请兵处置,胡德单赴,教谕父老,补收盐税数万。文士如:胡皋,善画,可追顾(恺之)陆(探微),又工书、诗、古文辞,游京师,公卿争视为宝。眀天启间(1621一1627),随将军赵佑宣抚朝鲜,朝鲜人得其片楮,如获珍宝;在朝周年,砚被磨穿,因著有《穿砚赋》。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9-18 17:13
安徽绩溪胡氏专栏之一
明经胡的来历及分布
一. 明经胡的来历
  1、 胡三简介
  胡三,讳清,字鉴之。仕唐昭宗朝至金紫光禄大夫,一说任皇宫近侍。唐天佑甲子年(904)胡三宦游途经唐昭宗驻骅之地——河南陕州,将昭宗新生儿携归婺源。一说由当胡昌翼奶娘的胡三妻子秦氏携出,抚为义子,取名胡昌翼。如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黟县西递就是这样介绍他们的始祖的。胡三唐会昌癸亥年(843)三月初五生,后唐天成丙戌年(926)五月殁,享年84岁,葬考水村下市宅。胡三娶秦氏,继陈氏,均无出,为感念胡三为李唐留下一脉真传之恩,后人均以义祖祀之。
  胡三与胡昌翼是不是义父子的关系,明嘉靖版《龙井胡氏族谱》,同治版《清华胡氏统谱》认为胡珍生胡三,胡三迁考川生昌翼。这种记载与元版《新安大族志》、明弘治版《徽州府志》不同,但由于方志刊布时间比宗谱版早,故所述可信性较大。胡三父系属安定胡,为胡瞳第六子胡珍之子。
  2、 明经胡的来历
  从谱谍、方志的记载来看,明经胡也是以始祖的官位或封爵或学衔来冠名的。胡昌翼,字宏远,号绎思,又号眉轩,唐天佑甲子年三月初一生,宋咸平已亥年(999)十月初三殁,享年96岁,娶詹氏。葬考川黄杜坞,墓呈八卦形。胡昌翼,后唐同光三年(925)以明经科第二名及第,但昌翼公“自今皇嗣”,隐居不仕,毕生致力于经学研究和倡办教育,其子孙也以经学传家,并涌现出群星灿烂的七大贤哲,即环谷、玉斋、孝善、梅岩、双湖、云峰、石丘,尤以梅岩、云峰最为杰出,他们均以易名家为东南学者之冠。为铭记生父之德、养父之恩,同时也有别于安定胡氏,昌翼易“李”为“胡”,后世称“李改胡”为明经胡,就方志而言,氏号最早出现于明弘治版《徽州府志》,至于谱牒,宋代的旧谱序就有明经胡氏号的表述,但是不是后人所作就难以稽考。而以明经为氏号明示于宗谱封面,则是明代以后的事。
  明经胡为徽州一大巨姓望族,长房胡延政一支迁绩溪等地;次子胡延宾一支迁歙县紫阳、汪岔等地;三子胡延臻世居考川,其子孙又析分为天干十派。
  二. 明经胡总世系
  以昌翼为始祖,明经胡的总世系排列如下:
  1、 长房胡延政一支
  胡延政,又名胡延进,字以礼(上庄宗谱又称克修)号节庵,昌翼公长子。后唐天成已丑年(929)二月十五日生,宋景德乙已年(1005)卒,享年76岁。娶妻詹氏,是明经胡迁绩溪的始迁祖,即胡雪岩与胡适的二世祖。
  延政宋开宝末年(975)任绩溪县令,宋咸平壬寅年(1002)知建德军。辞官后定居于绩溪北野的隐张山,稍后,徙居于通镇,由十二世裔孙胡禄又名胡百廿创立村基,以姓名地,称为胡里。其墓葬在绩溪胡里。绩溪七都中王村,也有延进衣冠墓,为其子胡忠所建。其裔主要分布在绩溪宅坦、上庄、尚廉、江塘冲、旌德河村头、高甲地、庙首东山和歙县竹园等地。明清以后长房各支随着经商、任官纷纷外迁于云南、江西、浙江、上海、本省等地,如今明经胡长房的裔孙遍及国内外。有关胡延政的生平、封爵、任职情况,明经胡内部在表述采信上存在严重分歧。
  2、 二房胡延宾一支
  胡延宾,字以敬,后唐长兴壬辰年(923)十一月七日生,卒年不详,任官迁歙县紫阳后又升任宣州剌史,枢密院副使。其裔分布于歙县紫阳、汪岔,江西万年、石门、广信等地。由于谱牒遭洪水侵没,此后延宾一支的子孙失传。但《中华姓氏谱》编入了胡延宾迁紫阳一支,至17世胡崇本又回迁婺源汪村。此后,胡崇本的后人因做木材生意迁往皋北定居,并修了《皋北胡氏族谱》。此外,1999年自称胡延宾后裔迁安徽望江的一支还去考川对谱,祭祖,并与上庄、西递合修《明经胡联合宗谱》。但纵观明清以来各个版本的宗谱,都认定二房一支失传。
    乾隆年间会修明经胡统宗谱,由于去考川参与会修统宗谱的二房胡姓拿不出元明旧谱,所以统宗谱只在末册以附录待考形式编入了这些二房后裔的世系。
  3、 三房胡延臻一房
  胡延臻,字以福,后唐清泰甲午年(934)九月十五生,宋大中祥符甲寅年(1014)十月殁,享年81岁,娶程氏,合葬考水焦坑口,育二子十孙,长子文昊,次子文晟。文昊又生四子:令福、令勤、令诜、令,文晟生六子:令恭、令宝、令询、令绪、令极、令敏,以天干地支分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派,三房世居婺源考水。
  三房一支,人丁兴旺,代有名儒。查阅统宗谱《考川阳基图》和《统宗六甲图》,当时在考川村就有明经书院、云峰书院、石丘书院、令尹书屋等多座。并由胡云峰、胡梅岩等大儒讲学,一时前来考川村就学的学子络绎不绝,人满为患。在琅琅书声的熏陶下,考川明经胡氏闻人迭出:宋绍圣四年(1097)胡伸、胡伋兄弟同登何昌榜进士,兄弟联芳一时轰动徽州府,此后又涌现了群星灿烂的七大贤哲。吴草庐先生曾说:有功圣学,莫若朱子,有功朱子,莫若云峰。朱熹第十八世孙、钦授修职郎、世袭翰林院博朱士在(考川统宗谱)序言中这样写道:
“考川,以易经登进士第,隐居不仕为考川始祖……独考司业国子伸,擅‘江南二宝’之目,十二传而有易简居士,曾受业于先子之门,郡志称其通五经,尤精于易;其子孝善先生,其孙云峰先生。三世以易名家,为东南学者之宗。又有玉斋先生受业于董梦程、沈贵瑶、沈固勉斋门人。董即槃涧从子,而槃涧又亲受业于朱子者也。宋史称方平易学得晦庵朱熹,源委之正传,于圣学多所发明,于后贤多所启导,胡氏经学代有人矣。如双湖先生,梅岩先生,尤多注述,此皆有功于晦庵,即有功于圣学者也。”可见明经胡名儒易经研究的杰出成果对朱熹学说影响之大。
  三. 明经胡贤哲闻人录:
  1) “江南二宝”之一的胡伸
  胡伸,字彦,号柳居士。宋绍圣四年(1101)弟胡伋,同登进士,兄弟联芳在徽州传为佳话。胡伸历任无为军,国子监司业、朝散大夫。他的文章在当朝颇负盛名。当时的大学称他与同乡汪藻为“江南二宝”。又任秘书著作郎,参与编修宋神宗日历及礼书《除右正言》,历经战乱,胡伸尚有二十多万字的著述传世,被大宋皇朝收入《四书五经大全》颁行天下。
  2) 明经胡七位贤哲
  凡去婺源考川拜谒昌翼公墓的人都会看到“三延并茂,七哲流传”的墓碑词联。“三延”是指昌翼公的三个儿子,“七哲”又是指谁呢?“七哲”就是指精通五经尤其是研究《易经》颇有造诣的环谷、玉斋、孝善、梅岩、双湖、云峰、石坵、安国这七人。
  环谷先生:方志、谱牒均未记载,生平不详。一说指胡伸。
  玉斋先生:(1223—1278),号玉斋,名师夔,又名方平。曾求学于朱子门下,尽得朱子易学之传,《徽州府志》称他精通五经,其子孝善,孙炳文也是当时皖南的易学名家,有《启蒙通释》、《性理》等书行世。
  孝善先生:(1224—1295)名梦季,字声远,号勉斋。师从朱子,从朱小翁受得书学之传,于家道叔诸人从游三百,卒后由高仓州太守题其墓。墓碑大书“孝善先生之墓”,其门人俞洪等人私谥为孝善先生。
  梅岩先生:(1229—1306)名次焱,字济龙,号梅岩,晚又自号余学所居之室。读书不辍,博学强识,魁江东,入太学。南宋咸淳四年登(1268)陈文龙榜进士第。历任湖州县簿,贵池县尉。德佑元年(1275)元兵下江南,遂辞官回籍,与兄弟子侄讲经论道,课徒自娱。注疏《四书五经》、唐诗绝句,又注朱子《感兴诗》。其诗文由族孙胡琏搜辑成十卷,名《梅岩文集》。同时又编修宗谱,对明经胡宗谱的氏号、称谓、省墓、过继等都作了考述例定,使后世明经胡修谱有例可援、有据可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收进了胡梅岩的条目。
  双湖先生:(1247—?)字庭芳,又号双湖。乡荐,入元(朝)不仕,退而讲学,门徒盈门。明弘治版《徽州府志》,编有“祭胡双湖先生文”,著《易纂》,疏《启蒙十翼传》,纂《十七史纂编年》等书行世。
  云峰先生:(1250—1333),名炳文,字仲虎。炳文嗜学成性,五六岁即涉猎经史十六七部。炳文家学渊源,又笃志朱子之学,上溯伊洛,凡诸子百家,阴阳医卜、星历术数无不推究,终成元代为世所宗的经学大师。元仁宗延佑年间,被荐为江宁教谕,信州道一书院山长,四方学者云集,后兰溪学正,不就。至大年间(1310)其族弟胡淀出资修建明经书院于考川芳坞口,以处四方前来求学者。炳文亲任山长,课试诸生,学有所成者不乏其人。考川当时儒风盛甲于东南。炳文先生学宗朱熹,尤精于《易》,著有《云峰集》、《四书通易本义》、《五经会意》、《纯正蒙术》、《云峰笔记讲义》等二十卷传世。《中国文化大典》收入了胡炳文的条目。
  石坵先生:(1295—?)名维申,字孟成,号石丘,曾受学于族父胡云峰,尽得其传。创设石坵书院,广纳学子,后客居徽州府城,因遭战乱不屈而卒。著有《石丘文集》传世。
  3、明经胡在绩溪的分布
  明经胡为绩溪胡姓的重要一支,据谱牒和方志记载,绩溪的明经胡姓的来源和分布如下:
  (1)长房胡延政的胡里派:方志和道光版考川宗谱承认胡里胡姓属胡延政始迁绩溪的一支,其气势恢弘的祠宇为绩溪明经胡各派创建最早的宗祠。乾隆二十一年(1756)与上庄、龙塘一起合修宗谱,定名为《中王宗谱》亦名《胡氏宗谱》。胡雪岩属胡里一支的后裔,上世纪五十年代因建新安江水库,浙江淳安的明经胡三房胡延臻的后裔八户迁入湖里定居。
  (2)胡延政子胡忠的龙井派:该派以宋景德四年(1007)定居龙井村的胡忠为始迁祖,除龙井本派——龙井宅坦派和外迁的支裔外,其裔又繁衍外迁。本镇的杨林(上庄)、尚廉、江塘冲、浩寨的叶村,里洪坑及今胡家横神头(仅存两户)等均是胡忠后人在县内的分支;
  (3)扬溪石金山三房甲派:属昌翼公三房——胡延臻的长孙胡令福(甲派)一支,第十世孙胡迈,于宋元符三年(1100)前后由婺源考川迁家石金山,即今扬溪石金山、大石门一带;
  (4)荆州上胡家甲派:同属胡延臻长孙胡令福一支。是胡延臻第十二代胡德芳由绩溪石金迁歙县芳塘再由芳塘分迁绩溪的一派。始迁祖是第二十九代胡仁兴,仁兴生五子,其祠号为“五义堂”。现有一千多人,仅次于上庄、宅坦;
  (5)临溪石榴村及备溪丙派:属三房胡延臻第三个孙子胡令诜一支的后裔。石榴村的胡姓是明代永乐十五年(1417)前后从歙县鲸川迁入。其始迁祖为胡怡,传至第二十九代,胡贵孙又从石榴村迁居备溪,即现在临溪镇下备村。如今从绩溪外迁的明经胡氏遍布国内外,主要是长房胡延政的后裔。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9-18 17:13
“我的谱牒上面记载是南唐时期从湖南省醴陵县德善乡迁到江西省吉州;后来到婺源县的;再后来明中叶【始迁祖、尊称:宗一公】字【开泰】避战乱迁到江北无为州皇图寺卜居的。”(志忠语)
    今天再次看了志忠宗亲的寻根问祖资料,我有几点想法供参考:
    一、族谱记载:“南唐时期从湖南省醴陵县德善乡迁到江西省吉州”这有点像胡义国宗支(关至贇一派)。
    二、目前得知在“湖南省醴陵县”一带的胡氏以胡安国支系为大支,自然就有与清华胡氏宗支挂上的可能。同时,志忠世系在宗一公以下基本可信。疑点在所谓的胡一桂、胡方平明经胡氏父子身上。明经胡氏虽姓胡,按始祖改姓定下的规矩“改姓不改郡”,该支不能继续附会为“安定郡”,应为李氏“陇西郡”。在目前掌握的堂号中,明经胡氏的“积善堂”是可信的。一些族谱上所言的“安定郡”之“积善堂”是不够准确的。“安定郡”中的只有“慈善堂”,这在龙川胡氏宗祠里有清楚的记载。到目前为此,我尚未看到可信的华林堂之“积善堂”。
    三、从志忠宗亲先祖迁徙的路线来看,是否会有以下可能:如果族谱记载的“南唐时期从湖南省醴陵县德善乡迁到江西省吉州”这一段是真实可信的,那么,就有可能是“安定郡”胡氏。至于后面出现的明经胡氏先祖,或许是先人会谱当时明经胡氏大支的缘故。这就表明,安定胡氏改为明经胡氏之嫌,实属罕见历史之迷。历史上为了生存与发展,异姓之间或同姓(同音字)会谱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有的族谱专家所言的“一般先祖修谱是不会忘宗的”,在现实生存的条件下往往是会改变的,这就是我一贯所讲的中华百家姓自古是一家的道理。
    如果上述安定郡胡氏不成立,那么志忠宗支当为明经胡氏一派。关于族谱中的“安定郡”胡氏说法,我注意到现在安徽原籍本土的明经胡氏不管是宗谱还是明经胡氏口传,尚有“安定郡”胡氏说法,一方面这似乎标志明经胡氏尊谢义祖胡三公,不忘救难之恩;另一方面当然也有近代以来牵附清华胡氏之荣,《世界胡氏通谱》编谱中总会方面也深感到这方面的阻力,但事实还得归事实。寻根问祖的确是一桩难事。
   四、上述的观点依据的是族谱编修中的常理。目前清华胡氏世系还是比较清晰的,但却找不到志忠宗支的影子;安定胡氏是胡姓最大的一支,几乎绝大多数的胡氏宗亲都自谓为荣。如关之贇胡氏一派也是自谓“安定郡”胡氏,更不要说历经六朝大官的胡广家族是否“安定郡”胡氏了。在志忠宗谱中,也提到安定胡氏与明经胡氏之辩。答案只有一个:胡一桂是否先祖?如是则为明经胡氏,反之则为“安定郡”的清华胡氏。至于“南唐时期从湖南省醴陵县德善乡迁到江西省吉州”的记载,我感觉很好解释,“安定郡”胡氏家族当然会有这样的记载,不管是否属于本支。因为,汉代就有安定胡氏迁徙西南为官或居住的记载。
   希望能对志忠寻根问祖有所帮助为乐!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9-18 17:14
转载:
《虹乡胡姓家谱》前言
     天之有文以记岁时,地之有图以识疆宇(域);族之有谱以考世系。上则封存祖庙,下可分藏各支;远可明知根源,近可使世系不紊矣。
    盛世修国史,乃国泰民安;而今研家史,乃民族之兴旺;良机幸遇,不可失之。
吾族贤达者,谋撰宗谱以昭后晓久矣。为此,贤后远奔盱眙、怀远、定远、肥东、淮南、凤阳等地,近则往返于宿、泗、灵、固、五等处;历经艰辛,征考祠史碑志,幸族人鼎力相助;众志成城,不负所望,现已成谱。
     我胡氏家族,乃舜帝后裔,舜承尧禅,治理天下。斯时也,世年洪流华夏,灾遍神州;舜命禹治之,终平水患,功垂千秋,乃舜之德也。武王于妫满寻舜裔胡公满封之于陈(今河南宛丘),后裔繁衍,实为昌盛。始祖明公(现灵璧东南官庄门口有其坟墓)、瑗公先后由甘肃安定相迁于虹乡、如皋定居,嫡系通贯、遂承继父业,繁衍生息;历经宋元之代,至元末,大海、大渊公横空出世,始露端倪。时大海迫于生计,忠随朱元璋(明太祖)起事,南征北战,屡建战功,殁后追封为越国公,谥武庄(现泗县西南二十公里处大胡庄东,尚有大海公及其亲属之墓)。
    其后人,或奠居于老营湖,仰承祖训,艰苦创业、诚敬待人,积善堂前;或邻移宿州老汪湖,东至祭天,孟春祈谷,亲飨先农,亲耕田亩;或乔迁他乡、另辟天地,大展宏图,创基立业。现星罗棋布,繁衍全国各地,胡氏发展之势可谓壮大矣。
    为寻根溯源,骨肉相识;故于岁次己亥之春,南北各处分支代表齐集于老营湖,共商胡氏续谱之大计,其经数载,现已编篡(纂)成册,刊印于世,以飨后人。
                                        三十世孙家永  廿九世孙翔麟  奉命谨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9-18 17:14
关于濡湏的来历:
濡湏,读rú huì。有人说它是一个因为战争而产生的地名,它是当年孙权为从淮南进攻曹操而设的一个据点,大将吕蒙建议“又劝(孙)权夹水口立坞”,以防曹军猝至而措手不及。《吴录》说了这件事,当时还有不同意见,“权欲作坞,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吕蒙曰:‘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人,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权曰:‘善。’遂作之。”那里原来只是河岸,是东吴君臣为卡住水口而拒曹,人为建的一座城,名叫濡湏坞。这条濡湏河,发源于巢湖,向东入于长江,河流很短。一说,濡湏因濡湏河而得名。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濡湏坞是在含山县城西南与无为县城东北之处。就这么一个人造的据点,演出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剧,塑造了一个个英雄,而且演出的极为出色,我们应为濡湏的历史感动,叫好。濡湏因历史上的战争而产生,后来也因战争的转移而消失,至今地图上已找不到濡湏这个地名,它的故址在哪里,也众说纷纭,有的说,在无为县,另有人说在巢湖市,芜湖日报说,濡湏在芜湖市的鸠江区,濡湏口就是裕溪口,因为按吴语濡湏和裕溪的读音是一样的。
这里所说的战争,主要是指《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孙权与曹操在濡湏口发生的“濡湏之战”。(具体三次:213年正月,曹操攻孙权濡湏口之战;217年2月,孙权与曹操第二次濡湏口之战;223年,曹仁与朱恒濡湏口之战。亦说215年11月,曹操进攻濡湏。)
濡湏坞,又称濡湏城、偃月城,简称濡湏。濡湏坞建在濡湏水口东岸的龟山(又称濡湏山),此谓东关;西岸是七宝山,又建有西关。相传,夏禹治水“凿东关石梁为渡漕”,巢湖水得以东流入江。濡湏水,在濡湏坞的向南约二公里处,分为两支,就是石莲先生说的濡水和湏水。濡水向东南再折而东流,又称濡湏河、天河、峪溪河、裕溪河。湏水流向东偏南,称牛屯河,在含山县境内又分为两支,一支东流而南与濡水汇合,东流入长江;一支转而流向东北,经和县境内于西梁山北入江。可见,濡湏就是濡湏,就是濡湏坞(或称濡湏坞)的所在地,因此,其下流的两支流才被称为濡水和湏水;或者因其下流不远处分有濡水和湏水,所以其地才称为濡湏(或濡湏城)。现在这个地方应是今东关镇所在地西边约三公里的裕溪河岸的东关故地,属含山县。裕溪河,成为无为县与含山县的界河。
当然,濡湏当时只是一个军事据点,不是明确的行政机构。连同周边的无为、含山、巢县部分地区,史上也被称为孙吴濡湏。比如,现在巢湖市有濡湏桥,无为、含山有濡湏宾馆等地名、称谓。更为值得注意的是,濡湏二字,古往今来,在无为县被广泛使用于教育、书画、诗词、地名、店名、人名字号、家谱、书籍、匾牌、楹联等方面,现在无为的人文墨客大都知道濡湏古为濡湏。濡湏已成为无为的代名词了。清末民初的无为著名诗人方六岳(名澍)就著有《濡湏诗选》。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三野24、25、27军在无为沿江一带横渡长江后,陈毅诗兴大发,挥笔写道“春水方生濡湏口,大军从此过江东。”这里借用了孙权“春水方生”的典故,用古战场濡湏口代称无为大地,显示出大军挥戈南下的英勇气概;无为也因此涌现了马毛姐、车胜科、王德金、周德太等一大批渡江英雄模范。
有趣的是,濡水与湏水分流后,折向东南约四公里处,无为境内北向流入一支小河,汇合主流后笔直向东流去,经过运漕古镇,故这段濡湏河又称运漕河。无为境内的这条支流,源于庐江县境内,东流经千年古镇襄安,再折而向东北,与无为境内西来的另一支流,绕无为县城而下,合而向东,在仓头镇下流又折向东北,流入濡湏河,全流称为西河。亦与濡湏谐音。这其中有何因缘,暂无答案。
至于濡湏河与芜湖市的关系,是这样的:濡湏河因历史等原因,又称为天河、运漕河、峪溪河、裕溪河等。濡湏口,指濡湏水口,是古代的濡湏坞河岸,在现在的裕溪河上游;而今天的裕溪口,是裕溪河的下游尾部入江处,这个河口北岸有个地方叫裕溪口,这是江东芜湖市的行政飞地,是芜湖市鸠江区的裕溪口街道。芜湖历史上与无、含、和三县政治、经济、人文关系密切,相濡以沫。所以,借用一下濡湏的美誉,还是可以的。

作者: 胡志忠    时间: 2014-9-26 10:17
衷心感谢站长宗亲!!!!!!

作者: 胡本群    时间: 2014-12-5 18:45
站长辛苦了,希望今后多建这样的专栏或专版。
作者: 胡志忠    时间: 2015-1-4 12:20
妫满“陈国世系” 胡氏鼻祖
转载于:http://www.zhhusw.com/read.php?tid=46
      《史记·五帝本纪》及《陈杞世家》记载:黄帝九世孙虞舜,以孝闻世,四岳推举,继尧为帝。在当天子之前,尧帝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让他们居于妫水(入河处),其后代子孙以此为姓,姓妫。舜做了尧帝的女婿后,逐步成为炎黄和东夷部落大联盟的首领,两个部落的图腾合并,给中华民族留下了相传至今的龙凤图腾。舜帝代理天子政务11年,登上帝位39年,禅位于禹。禹封舜帝之子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县北)。自舜帝诞生之年(约公元前2240年)至妫满封陈受姓的前一年(约公元前1047年),共传34世,历时约1153年。谓“虞舜世系”。
        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后,为感舜德,封舜帝三十四世孙妫满(阏父之子)于陈丰氏部落的故址建立陈国(今河南东部、安徽西部一带),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奉守舜帝祭祀,以备三恪。后来其子孙以国为姓,即陈姓。因此,古书上有“周武王封舜裔胡公满于太昊之墟,子孙以国为氏”的记载。妫满公去世,谥号陈胡公。其长子申公陈犀继位;申公去世,其弟相公臬羊继位。相公去世,国人立申公之子突为国君, 是为孝公。孝公去世,其子慎公圉继位。后传至湣公(《左传》作闵公)陈越,于公元前479年为楚所并,共传二十世23君,近600年,谓“陈国世系”。
        一世:满公,字少汤,本妫姓(黄帝42世孙、舜帝33世孙),生于殷纣王七年(公元前1067年)十月十五日。薨于周成王二十九年(公元前986)正月十五日,寿81岁,谥胡公。舜传位给禹之后,其子商均封在虞,但是后代传承情况不详。直到武王伐纣以后,寻找舜的后代,找到妫满。妫满的父亲是制陶专家,为周朝立下大功,且妫满品德高尚,才识过人,又是圣君之后,于是周武王将长女大姬嫁给他,并于公元前1045年把他封到陈地,以取代商朝所封的虞,为侯爵,是陈国首封国君,改妫姓为陈姓,他有雄才大略,修筑了陈城,以抵御外敌入侵;他以周朝的礼义德行教化百姓,使陈国成为礼仪之邦;他选贤任能,扬善罚恶,励精图治,复兴百业,造福民众,使陈国强盛起来,雄立于十二大诸侯国之林。在位六十年,为陈氏开山之祖,史称陈氏第一人。死后,谥号胡公。葬于陈,墓室就建在水下,据史书记载,胡公墓是用铁汁烧铸而成,又称陈胡公铁墓。淮阳古称陈国.淮阳城东南隅湖中三官庙村西头,有清乾隆年间改建的陈胡公祠。现存的陵墓,是其在位时间5年用像铁一样的灰褐色砖墙砌成的。
        二世:申公,满公长子,讳犀侯,袭陈侯;妣蓟氏,生子突。位传於弟皋羊。
        二世:相公,满公次子,讳皋羊,又名林;继兄申公为陈侯,嗣失传。
        三世:孝公,申公之子,讳突,又名仁;妣宋氏,生子圉戎。
        四世:慎公,孝公子,讳圉戎,又名钊;薨於周厉王廿四年丙午(公元前855年);妣周氏,生子宁。附记:族谱之於春秋陈国一段,大致依据《史记》而编,本谱亦不例外。
       五世:幽公,慎公子,讳宁,又名苌;嗣位二十三年,妣杞氏,生子孝。幽公十二年,周厉王戾虐,民弗忍,相与畔袭王,王出奔彘(山西霍县东北),翌年周召二公辅太子靖共理国政,大臣行政曰“共和”。(注:周厉王出奔彘(山西霍县),周公、召公二相同十二诸侯(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后加吴)共同议政,史称“共和”计14年后还政给周宣王。)
        六世:釐公,幽公子,讳孝,又名金木父;嗣位三十六年,妣鲁氏,生子灵。
        七世:武公,釐公子,讳灵,又名超;嗣位十五年,妣齐氏,生子二:长说,次爕。
        八世:夷公,武公长子,讳说,又名林熊;嗣位三年,妣胡氏。传位弟爕。
        八世:平公,武公次子,讳爕,又名元圭;嗣位二十三年,妣曹氏,生子圉。平公七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周东徙,是年秦始列为诸侯。
        九世:文公,平公子,讳圉,又名亹,嗣位十年,薨於周平王二十六年甲戊﹙公元前745年﹚,妣齐氏生鲍;蔡姬生佗。
        十世:桓公,文公长子,讳鲍;嗣位三十八年,薨於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妣吴氏,生子:长免,次躍(蔡姬所生),三林,四杵臼。
        十世:厉公,文公次子,名佗(亦作他);桓公病,佗杀太子免而代之,称厉公,嗣位七年﹙前707年—前700年﹚。佗虽篡位,人心不服,又好田猎,每微服从禽郊外,不恤国政;蔡桓侯封人(躍之母舅)乃命其弟蔡季带兵住陈境,於周桓王二十年﹙公元前700年﹚俟其出猎擒而杀之,枭其首祭於桓公之庙;佗生子完,字敬仲。
        十一世:庄公,桓公三子,讳林;嗣位七年,薨於周莊王四年戊子﹙公元前693年﹚。
        十一世:宣公,桓公四子,讳杵臼;嗣位四十五年,薨於周襄王四年癸酉﹙公元前648年﹚。生子三:长御寇,次款,三子夏。宣公二十一年,有嬖姬,生子款,欲立之,乃杀太子御寇。
        十一世:完公,厉公之子,名完,谥敬仲,与宣公太子御寇相善,宣公杀太子御寇而传位於款,惧祸及已,乃奔齐。时在宣公二十一年,〔周惠王五年巳酉﹙公元前672年﹚〕也。改田姓,名敬仲,史称田敬仲宗,任齐国工正,其子孙世代为大夫、卿相。闵公于公元前479年亡于楚后,敬仲五世孙无宇,始大於齐,称桓子;八世孙盘,尽有齐国,称成子;至十世孙田和为相时,代姜姓而建田氏齐国,称太公。后至齐王建,于公元前221年被秦始皇所并,共传十六世,历451年,谓“田齐世系”,敬仲完为田姓始祖。
        十二世:穆公,宣公庶子,讳款,又名钦,嗣位十六年;宣公爱款,乃杀太子御寇而传位於款,是为穆公。薨於周襄王巳丑二十年﹙公元前633年﹚。妣郑氏,生子朔。
        十二世:子夏,宣公第三子,夏徵舒之祖父也。
        十三世:共公,穆公之子,讳朔;嗣位十八年,薨於周项王丁未五年﹙公元前614年﹚;妣赵氏,生子平国。
        十四世:灵公,共公之子,讳平国,嗣位十五年;灵公元年,楚庄王即位。六年,楚伐陈。十五年,夏徵舒以其母辱,伏弩厩门射杀灵公,大夫孔宁仪、行父皆奔楚,灵公太子午奔晋。徵舒自立为陈侯。徵舒,故陈大夫也。成公元年冬,楚庄王因夏徵舒杀灵公,率诸侯伐陈。谓陈曰:“无惊,吾诛徵舒而已。”已诛徵舒,因县陈而有之,群臣毕贺。申叔时使於齐来还,独不贺。庄王问其故,对曰:“鄙语有之,牵牛径人田,田主夺之牛。径则有罪矣,夺之牛,不亦甚乎?今王以徵舒为贼弑君,故徵兵诸侯,以义伐之,已而取之,以利其地,则後何以令於天下!是以不贺。”庄王曰:“善。”乃迎成公陈午於晋。
        十五世:成公,灵公太子,讳午,嗣位三十年。徵舒之乱奔晋,楚诛徵舒而县陈,后有迎午於晋,立为陈侯,是为成公。孔子读史记至楚复陈,曰:“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八年,楚庄王卒。二十九年,陈背楚盟。妣晋氏,生子四:长溺,次招,三过,四黄。
        十六世:哀公,成公长子,讳溺(史记作弱),继父为陈侯,嗣位三十五年。元年春,楚将伐陈,以陈丧,罢兵去。哀公三年,楚围陈,复释之。二十八年,楚公子围弑其君郏敖自立,为灵王。三十四年初,哀公娶郑,长姬生悼太子师,少姬生偃,长妾生留,少妾生胜。留有宠哀公,哀公嘱之其弟司徒招。哀公病,三十五年三月,招杀悼太子,立留为太子。哀公怒,欲诛招,招发兵围守哀公,哀公自杀,招卒立留为陈君。四月,陈使使赴楚,楚灵王闻陈乱,乃杀陈使者,使公子弃疾发兵伐陈,九月楚围陈,十一月灭陈。陈君留奔郑,使弃疾为陈公。招之杀悼太子也,太子之子名吴,出奔晋。晋平公问太史赵曰:“陈遂亡乎?”对曰:“陈,颛顼之族。陈氏得政於齐,乃卒亡。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至於遂,世世守之,及胡公,周赐之姓,使祀虞帝。且盛德之後,必百世祀。虞之世未也,其在齐乎?”遂留吴。
        十六世:公子招,成公次子,亦称司徒招,为哀公次子留的太傅。留有宠,哀公嘱之其弟司徒招和公子过,翌日师当传位於留。三十五年,哀公病,久不视朝,司徒招谓公子过曰:“师嗣位,必立吴为世子,安能及留,是负君之托也,君病已久,事在吾等掌握之中,及君未死,杀师立留,可以无悔,过以为然。”用孔奂谋,放火杀师。
        十六世:公子过,成公三子,讳过;同司徒招谋杀太子师,事发招归罪於过而杀之。
        十六世:公子黄,成公四子,讳黄;嗣后不详。
        十七世:师公,哀公长子,名师,谥悼太子,立为太子,被司徒招所害。师之子吴,立为陈侯,是为惠公。惠公立,探续哀公卒时年而为元,空籍五岁矣。
        十七世:公子留,讳留;司徒招谋杀太子师而立之,楚伐陈,惧祸奔郑,嗣后不详。
        十七世:公子胜,哀公三字,嗣后不详。
        十八世:惠公,师之子,讳吴,嗣位二十八年。司徒招之乱奔晋,楚灵王灭陈五岁,楚公子弃疾弑灵王代立,是为平王。平王初立,欲得和诸侯,乃求故陈悼太子师之子吴,立为陈侯,是为惠公。惠公立,探续哀公卒时年而为元,空籍五岁矣。妣周氏,生子柳(也作抑)。
        十九世:怀公,惠公子,讳柳,卒于周敬王18年(公元前502年),嗣位四年(公元前505~502年)。惠公二十八年,吴王阖闾与吴子胥败楚入郢。是年,惠公卒,子柳立。怀公元年,吴破楚,在郢,召陈侯。陈侯欲往,大夫曰:“吴新得意;楚王虽亡,与陈有故,不可背。”怀公乃以疾谢吴。四年,吴复召怀公,怀公恐,如吴。吴怒其前不往,留之,因卒吴。陈人乃立怀公子越(有谱作周),为湣公(《史记》作湣,族谱作闵),娶妣林氏,生子闵(越)。
*陈怀公---陈国第二十四任国君,公元前505~~502年,在位4年。传位于陈闵公(越)。
        二十世:湣公,怀公子,讳越,嗣位二十三年。湣公六年,孔子来。吴王夫差伐陈,取三邑而去。十三年,吴复来伐陈,陈告急楚,楚昭王来救,军於城父,吴师去。是年,楚昭王卒於城父。时孔子在陈。十五年,宋灭曹。十六年,吴王夫差伐齐,败之艾陵,使人召陈侯。陈侯恐,如吴。楚伐陈。湣公二十一年〔周敬王庚申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齐简公四年)〕,齐田常弑其君简公。二十三年,楚之白公胜杀令尹子西、子綦,袭惠王。叶公攻败白公,白公自杀。二十四年,楚惠王复国,以兵北伐,杀湣公,遂灭陈而有之。卒于周敬王41年(公元前479年)。娶妣卫国宋氏,生二子:长子曰衍、次子曰全温。
*闵公---陈国第二十五任国君,最后一任君主,公元前501~~479年,在位24年。周敬王42年、癸亥(公元前479年),楚国灭亡吴国之后,楚惠王举兵北伐,杀死湣公,陈国被楚惠王所并而亡国。自周武王追封先圣王之裔陈胡公满为陈国的国君始,陈国共传20世共25代君王,经历588年。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此段世系称为陈国世系。
        廿一世:衍公,讳钊,字悠长,湣公之长子。陈国被楚并后,避居阳户牖(今河南兰考县境内),生于东周景王24年、庚辰(公元前521年),卒于东周考王六年、丙午(公元前435年),享寿86岁。妣朱氏,生二子:长子曰琏、次子曰玙。
        廿一世:全温公,湣公之次子。陈国被楚并后,避祸逃到晋国 (在今山西境),其后裔陈孟琏(陈胡公第42世孙),任固始(今属河南)侯相,因之移家于固始,其六世孙陈引奇(陈胡公第48世孙)为信都别驾,有德政,无子,于是以东汉时颍川陈氏后裔为嗣,陈寔裔孙陈老皋遂遣其第五子陈达信于南朝宋时迁往寿州固始,以继承固始陈氏基业。
        廿二世:琏公,衍公之长子。以国为姓,为陈姓始祖。仕齐为都邑大夫,生于东周敬王28年、己酉(公元前492年),卒于东周考王六年、丙午(公元前435年),享寿57岁。娶妣曾氏生一子:曰履辉。
        廿二世:玙公,衍公之次子。以谥为姓,为胡姓始祖。

注:

在陈国内至亡国期间,还有三支陈国公族后裔避居他乡。据史料载:
其一居陈留者,出自陈哀公之子陈留。
其二居阳武或颍川者,出自陈湣(闵)公长子陈衍。
其三居固始者,出自陈湣(闵)公次子陈温之后陈孟琏。
其四陈完者,敬仲完这一支改为田氏,为田齐世系。


资料来源:
1、陈杞世家,
2、陈国世系,
3、中华胡氏网综合整理。
转载于:http://www.zhhusw.com/read.php?tid=46

作者: 胡植诚    时间: 2020-6-4 11:50
安徽无为县【积善堂】濡湏胡氏其实就是明经胡氏。八年前,我就考证过得出这一结论,虽然没有直接确凿的依据核证。晃眼几年过去了,这一支胡氏族源考证为什么这么多年没有被直接破解,感觉深层次原因一是该支族谱存在有族源乱象的瑕疵(早几年有关专家就慎重提醒过在安徽婺源一带有清华与明经胡氏族源杜撰乱象的问题),也正是这个原因限制该支宗族寻根问祖无法继续下去,也一直没有考证结果。当然,当下也有不少明经胡氏宗亲不承认李改胡现象。也有清华胡氏在近现代攀附明经胡氏的现象。但清华胡氏不是明经胡氏,明经胡氏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安定胡氏。这些界限是历史的考证。
作者: 胡志忠    时间: 2021-12-18 15:56
族里长辈都去过婺源县图书馆、地方志办公室、其他胡氏族谱查询过,始终找不到(积善堂)胡氏婺源记录和点点滴滴信息,时代久远了,以后恐怕、、、、、、




欢迎光临 安徽胡氏宗亲网,胡姓的精神家园 (http://www.ahhszq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