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安徽胡氏宗亲网,胡姓的精神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安徽通志大事记素材征集

[复制链接]

32

主题

54

帖子

195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

积分
195

踊跃发帖勋章原创先锋勋章资料贡献勋章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7 11:05: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安徽通志大事记素材征集
灵璧县的变迁
我们灵璧县是中国内地小县,位于黄淮海平原,安徽省东北部,早在秦汉时就有一小县曰灵壁,在彭城(今徐州)南,在它东边的睢水(今老濉河)之滨曾发生一场著名战役,即睢水之战(楚汉战争)。当时灵璧小县在今灵璧县城北部,近于睢水,何时废县失考。以后方有灵壁镇之名(原称灵壁镇,当时是“壁”,不是现在的“璧”),史称“璧垒之名也”。唐宋后灵璧石盛名于世,石声俱六律如璧玉,所以由“壁”,书为“璧”, 寓意为“山川灵秀,石皆如璧”, 故名灵璧县,沿用至今。秦朝时属泗水郡,汉代时先后分属谷阳、符离、下邳、夏丘、虹县领辖。汉置潼侯国,(今高楼潼郡村)。隋初属彭城郡,唐初属谷阳县,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分属虹、蕲两县。宋元佑元年(1086年),灵璧镇从虹县析出,又割夏丘一部分置灵璧县,属宿州管辖,同年7月复为镇。元佑七年2月复为县。后经几度废复,元初复立为灵璧县。先后分属宿州、归德府、泗州、临濠府、凤阳府管辖,清康熙六年(1667年)改属安徽省。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置道,属淮泗道。民国十六年道废,又直属安徽省。民国二十一年安徽省设10个行政区,灵璧县属第六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25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在灵城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灵璧县属皖北行署宿县专区。1956年改属蚌埠专区,1961年复属宿县专区。1999年宿县专区改为省辖宿州市,灵璧县属宿州市至今。从宋元佑元年(1086年),历代县治,除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有过短暂变迁外,其余时间县治都设在灵城镇(原灵璧镇)。
据清乾隆《灵璧志略》载,灵璧县自宋朝开始,历金、元至明初尚未有城。明弘治八年(1496),灵璧知县陈玉创建土城。明正德元年(1506),土城圮荡。明正德六年(1512),灵璧知县陈伯安以流贼逼近淮甸,议循故址重修之,工将兴而寇至,伯安被执,既释归,乃锐意修城。伐石为垣,陶甓为堞,高丈有九尺,厚丈有五尺,周六里。辟四门,楼于门之上,城之隅而堞之,内设铃铺。城外凿池,广二丈,深八尺,周八里有奇,架以桥如门之数。经始于正德七年(1513)年五月,于正德八年(1514)年二月竣工,陈伯安升知宿州,终其事者知县邢隆也。当时四关城门分别为,东门称为“鹿鸣门”、西门称为“凤仪门”、南门称为“望荆门”、北门称为“来璧门”。此后百余年,城池渐毁,无人修茸。明崇祯九、十年(1636一1647)年,彻底毁于兵事。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知县王世俊亲自带领民众,重新修筑城墙。新开城河宽三丈三尺,深一丈二尺。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知县吴嵩在城濠上设立吊桥。康熙十四年农民起义军袁士忠,率领数万人攻城,6昼夜未克,城池吊桥起了很大作用。从康熙三十五年以后50年间,因风雨地震等毁坏,城池无完整的地方。乾隆十九年(1754)年十月,知县贡震率领民工开始复修,到二十四年四月竣工,耗银35700两。石墙高一丈六尺六寸,堞高五尺四寸,基厚二丈五尺八寸,顶厚八尺,周约一千一百八十丈。新开一条凤河,引濉水入城池。自此池水澄清,四时不断。四关城门随之更名,取义于董子、周子阴阳学说,南门称为“成岁门”、北门称为“佐阳门”、东门称为“仁育门”、西门称为“义正门”。门外设立吊桥横跨城河,以城中隅顶口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开辟街道,直通四关城门,四街长度几乎相等,长约500米,宽5米。民国十四年(1925)年,县长高志忠重修四关城楼,并铺设条石街,后因战乱,仅南关未铺成。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期间,城墙城门毁坏严重,新中国建立初拆除,四关建有木质便桥与城外相通。到20世纪70年代,便桥先后被拆除,改建成永久性桥梁,南关门为单孔石桥、西关和北关为双曲拱石桥、东关为钢筋混凝土曲拱桥。
宋时县署设在城内东南隅,毁于金兵。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县尹李良佐移建于隅顶口西北角百米处,大门向阳,后又毁于兵事。明洪武二年(1369),知县穆政重建。明弘治八年(1496),知县陈玉加修。正德七年(1513)年,知县陈伯安重修未成,后知县邢隆完成。明崇祯九年(1636)年之后,县署屡遭兵毁,官室荡为平地。清康熙十七年(1678),知县姜玉创建大堂仪门。后逐年添设房舍,至乾隆年间,有大堂5间,堂前东西吏舍各6间,仪门3间。民国期间,县行政机关设在原县署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灵璧县委、县人民政府仍在原县署内办公。经过改建和扩建,原县署建筑物已无痕迹。到1986年,县署内已经有3座办公大楼。2008年11月3日,在灵城北郊,南临钟灵大道,北接潼河路,新建县委、县政府综合大楼,占地7.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高45米,共12层综合大楼,2012年竣工。2012年10月,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政协及县委、县政府所属部分机关单位,都从原县署办公地,搬迁进入新的综合大楼。原县署办公地,已经拆除成平地,准备重建        。
灵璧县地跨北纬33.18一34.02度之间,东经117.17一117.44度之间,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坡降比为1比7300一1比10000),海拔27一18.5米。县境面积为2504平方公里,南北长82.5公里,东西宽36.5公里,呈狭长玉带状。县城距省城合肥市220公里。1912年(人口只有四十多万人,由王肖山担任县长)。2011年灵璧县下辖13个镇,6个乡,和一个经济开发区。全县300个村民居委会,9个社区,3026个自然村,31.7万户,总人口124.3万人,常用耕地面积181.26万亩,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05人。
灵璧县“老营胡”
我们灵璧县“老营胡”是天下胡姓安定堂之一,乃始祖胡明于北宋初期(约1000年以后),率领全家,从甘肃省固原县迁徙来泗州虹县定居,开垦荒地,建家立业,乐守田园。至北宋元佑年间(1086年),裁泗州虹县一部分,和古夏丕县大部分地区,建立了灵璧县,“老营胡”就属灵璧县辖区。就在灵璧县境内。原称一溜十八胡,是灵南地区最大的氏族。从灵东霸离铺、虞姬墓开始至固镇县濠城为止,全长五十华里,宽从泗县官桥胡到韦集,向阳汤圩以东宽有二十几华里都属于老营胡,几乎占灵南地区半壁江山。我们老营胡胡氏族人,和中华各氏族一样,都是民族中的一分子。上千年以来与国家,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1900年共同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1937年共同参与了抗日战争,1945年共同参加了解放战争,1949年共同建立了新中国。共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动荡,共同参加了剧烈的社会变革,又共同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热潮中,在各个时间内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无图版|安徽胡氏宗亲网 ( 皖ICP备10204315号 )  

GMT+8, 2024-4-20 22:41 , Processed in 0.08581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